所有舒服的人生,都是熬出來的

所有舒服的人生,都是熬出來的

人到中年,半生已過。

從同一個起跑線出發,到了中年差距逐漸拉大。

有人先發制人,事業有成;也有人緩緩而行,落於人後。 但正如林語堂所說:

「捧著一把茶壺,把人生煎熬到最本質的精髓。」

中年不是終點,只是中點,好的人生,也需要在時間裡「慢煮細熬」,才有滋味。

沒有誰會一路風光無限,也沒有誰會一直失意潦倒。

只要「熬得住」,最壞的結果不過是大器晚成。

《周易》中云:

「凡益之道,與時偕行。」

真正拉開人生差距的,不是財富的多少,而是認知的不同。

若一直固步自封,剛愎自用,只能原地踏步; 若不斷自我反省,修正認知,就會看到更多可能。

唐朝時,尉遲恭因曾多次救過李世民,便自負其功,高傲不可一世。

他本以為,李世民繼位便會給他高官做,結果卻是遲遲不被委以重任。

他跑去問李世民,為何如此待他,李世民回答道:

「你沒聽過飛鳥盡,良弓藏嗎?人不要總活在過去里,要往前走。

如今你如此居功自傲,得罪那麼多官員,我怎敢重用你呢?」

尉遲恭聽後幡然醒悟,身為臣子,他不該目中無人,妄自尊大。

自此,他就像變了個人,在戰場上奮勇殺敵,在朝堂上盡心盡力,在生活中約束行為。

六十歲那一年,他再一次掛帥出征,一舉打敗高句麗,立下赫赫戰功。

後來,李世民念其功德,將其畫像陳列於凌煙閣之中,成為大名鼎鼎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叔本華說:

「世界上最大的監獄,是人的思維意識。」

認知低的人,就像在山腳下看世界,目之所及不過山石花草,難免狂妄自大。

認知高的人,則是在山巔處觀紅塵,極目遠眺是會當凌絕頂,於是胸中納百川。

許多人很容易被自己的固有認知牢牢禁錮,作繭自縛,裹足不前。

突破認知局限,打破思維慣性,是實現個人躍遷和提升自身維度的最好方法。

思維決定格局,格局決定結局。

唯有不斷更新自我認知,開拓眼界,才能「熬」寬人生的邊界。

荷花開滿池塘需要30天,但開滿半池的時間卻不是第15天,而是第29天。

這就是著名的「荷花定律」。

荷花想要開滿塘,需要不斷積蓄力量;人想要一鳴驚人,也需要前期的自我沉澱。

你看到很多人的人生像是開了外掛,那是他們在默默無聞後的厚積薄發。

《明朝那些事兒》的作者石悅,在作品爆火之前,只是個默默無聞的公務員。

很多人羨慕他出名簡單,賺錢容易,殊不知這背後是他十餘年的積累。

上學時,其他同學玩遊戲、談戀愛,他卻將業餘時間都交給了文學歷史。

上班後,其他同事閒聊八卦,麻將泡吧,他卻用下班的時間在電腦前奮筆疾書。

石悅曾說:

「比我有才華的人,沒有我努力。

比我努力的人,沒有我有才華。

既比我有才華,又比我努力的人,沒有我能熬。」

笑到最後的贏家,往往都能熬。

《菜根譚》中說:

「伏久者,飛必高。開先者,謝獨早。」

有人少年早慧,有人大器晚成。

每個人的起點都各不相同,但決定人生厚度的,往往是日後的積累、沉澱。

起點再高,如果沒有後期的持續積累,最終只會才華盡失,泯然眾人;

起點再低,如果能夠不斷地沉澱自己,一定會在某一天,成就最好的自己。

積累經驗,厚積薄發,才能「熬」濃未來的資本。

常聽身邊的中年人抱怨生活無趣,後悔年輕時沒有好好努力,然後繼續一邊悔恨一邊茫然地過餘生。

走到中年,人生已然過半,與其囿於過去的平淡,不如勇敢嘗試,實現人生華麗轉彎。

清華大學校長薛其坤,在總結其個人科研經歷時用了四句話:

「兩次考研的失敗,七年讀研的坎坷,八年留學的苦樂,十五年創業喜悅。」

第一次考研,他高數考了39分,哈工大拒收;第二次考研,物理考了39分,中科院拒收。

很多人勸他別固執,他不聽。一邊教書一邊苦讀,終於在第三次考上了中科院物理系。

人家讀博士,只讀五年;他讀博士,卻讀了七年。

很多人覺得他太傻,他不理。

一心一意搞研究,終於被選為中外聯合培養博士生。

在國外,由於聽不懂外語,他的研究學習受到了很大阻礙。

很多同學放棄了,他堅持。

在頂級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終於獲得了導師的認可,得到了博士學位。

薛其坤教授科研之路的背後,是屢戰屢敗,然後再屢敗屢戰的嘗試與堅持。

托爾斯泰說:

「世界上只有兩種人:一種是觀望者,一種是行動者。

大多數人都想改變這個世界,但沒人想改變自己。」

每個人心中,總有一件想做卻遲遲未能行動的事情。

有人說:「算了吧,都一把年紀了,還折騰啥呢。」

有人說:「真好啊,這個年紀,我還有重新開始的機會。」

前者是台下的觀眾,羨慕著舞台的華麗璀璨;

後者是台上的演員,在舞台上大放異彩。

不要害怕走錯路,重要的是,敢於邁出第一步,堅持走好每一步。

停留原地,只能守住一片死水;往前一步,才能走出一片光明。

敢於嘗試,不言放棄,才能「熬」出真正的自我。

生活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裡,人心難免浮躁。

看到身邊的人個個出人頭地,自己還一事無成,難免會變得急功近利。

但正所謂:

「人心浮躁,靜者自安。」

不要被別人的節奏打亂自己的生活,有人先疾後緩,有人先緩後疾。

與其追趕別人的節奏「趕路」,不如在自己的節奏里靜待花開。

曾經,日本有三位非常厲害的人物: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

論實力和地位,織田和豐臣比德川要大得多,但笑到最後的卻是德川家康。

關於他們,有一個十分有名的「杜鵑故事」: 有人養了一隻漂亮的杜鵑,可就是不啼,便問三位大人有何辦法。

織田信長說:「杜鵑不啼,則強迫它啼。」 豐臣秀吉說:「杜鵑不啼,則誘勸他啼。」

德川家康說:「杜鵑不啼,則等待它啼。」

三種回答,暴露了三種不同的人生態度。

前兩人用強迫和誘勸,都是急於求成,打亂了事物的原本節奏。

而德川用等待之法,保持了自己的步調,不慌不忙,不疾不徐,終於成了最終的贏家。

王陽明說:

「人須在事上磨鍊,熬得住方成大器。」

中年一到,雞飛狗跳。

但生活越是忙亂,我們越要慢慢來。

正如木心所說:

「款款獨行,才不至傾溢。」

靜下來,沉住氣,按照自己的節奏,以自己的方式,找到人生的終極歸宿。

掌控節奏,穩步前行,才能「熬」過眼前的難關。

曾國藩曾說:

「凡辦大事,以識為主,以才為輔;凡成大事,人謀居半,天謀居半。」

要辦一件事,靠的是見識和才能;但要做成一件事,機遇必不可少。

弱者錯過機會,強者把握機會,而智者主動創造機會。

唐代有個人叫馬周,出身貧寒,父母雙亡。

二十多歲時,馬周辭掉鄉村學校助教的工作,離開家鄉到長安謀生路。

但長安米貴,他這樣一沒背景,二沒錢財的人想要立足,非常困難。

馬周卻沒有慌,他投奔到了玄武門守將常何門下,默默地包攬了替常何寫奏摺的工作。

別人寫摺子都是敷衍了事,馬周卻是一絲不苟。

二十多封奏摺,封封鞭辟入裡,終於引起了唐太宗的注意。

唐太宗知道常何身為武將,不可能會有如此見解,通過詢問他人,便知道了馬周這個人。

後來唐太宗召見馬周,幾次閒談,馬周都把握住了機會,得到了太宗的認可。

自此,他便一路扶搖直上,最終官至宰相,留名青史。

該隱藏時,暗自緘默,低調隱忍;該顯露時,創造機會,主動出擊。

這就是馬周的成功之道。

《易經》有云:

「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方能無往而不利。」

鋒芒畢露之人,很容易成為眾矢之的,讓機會白白錯過;

深自緘默之人,其實都是在暗中蟄伏,謀定而後動。

真正有大智慧的人,從不輕易顯擺自己的才能,而是出其不意,劍走偏鋒。

創造機會,乘風而上,才能「熬」贏最好的人生。

評書藝術家單田芳回顧自己一生時,將三十萬字的自傳濃縮成一個字:熬。

人生浮浮沉沉,生活起起落落。

無論身在什麼樣的年齡,面對什麼樣的困難,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熬」。

熬,是一種生活態度,更是一種人生智慧。

日子太苦,就用勤奮與汗水,熬出甜味;生活太淡,就用積累與沉澱,熬出濃香。

《警世通言》中說:

「早成者未必有成,晚達者未必不達。不可以年少而自恃,不可以年老而自棄。」

那些大器晚成之人,從來不會用年齡束縛自己,而是坐在冷板凳上靜靜等,慢慢熬。

熬不住,餘生就會功虧一簣,淘汰出局;

熬得住,前方就是柳暗花明,萬里長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