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一段話: 「一次不回我消息,我當你在忙; 兩次不回我消息,我當你沒電; 三次不回我消息,我當你不在; 四次不回我消息,我當你死了。」 再好的關係,也經不起一而再,再而三的敷衍。 親密關係中所有的漸行漸遠,都是來自一次次的失望,所以只能自覺的靠邊。 作家張皓宸說: 「當他不喜歡你,你故意漂亮地出現在他身邊是沒用的,你送他的糖是不甜的,你隔三差五發的『你在幹什麼』在他眼裡跟售樓簡訊的性質是一樣的,你在狀態里更新的小心思他是看不懂的。他是你生活的背景,而你是他的甲乙丙丁。」 如果一段關係,讓你感到疲憊不堪,讓你委屈難受,不如放棄它。 有些人對你不搭不理,不如好聚好散。 生命中,那些抓不住的東西,連伸手都是多餘。 看過一條朋友圈: 「你之所以感到孤獨,並不是沒有人關心你,而是你在乎的那個人沒有關心你。」 深以為然。 如果一個人,經常不回覆你的消息,就是表明了一種態度:你的消息是打擾,是麻煩,不想理你。 一個忙字,就能擊碎所有的關心,那些已讀不回,電話不接,都可以用五個字概括:我忙忘記了。 「一起吃飯吧!」」我很忙。「 「去看電影吧!」「我很忙。」 」回個信息吧!「「我很忙。」 一次次的「我很忙」,就像一盆冷水潑到了你心裡。 一個人愛不愛你,就看他給了你多少時間。那些所有的「我很忙」,都是一種拒絕,都是在告訴你:我不愛你。 小孩子才會問,你為什麼不理我?成年人都清楚: 一段關係的結束,從不回信息開始。 張愛玲說: 「一個人如果沒空,那是因為他不想有空;一個人如果走不開,那是因為他不想走開;一個人如果對你藉口太多,那是因為不想在乎。」 人生的路,不怕慢,就怕等。 不愛你的人,已經在心裡把你屏蔽了。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 微信聊天,你永遠都是主動的那個。 你不找他,他永遠不會找你。 你不開口,他就像一個啞巴。 聊天記錄,從你開始,從你結束。 總是主動開口問「最近好嗎?」的人,到最後也是被傷得最深的人。 真正在乎你的人,一定會主動聯繫你。 凡事有交代,件件有著落,事事有迴音。 因為真正在乎你的人,永遠不會讓你被動去等待。 所謂愛一個人,就是事上有分曉,細節見分明 愛不愛你,聊天方式會告訴你;愛不愛你,行動比語言更重要。 心裡有你的人,會主動聯繫你;心裡沒你的人,會自動忽略你。…
在忙碌的生活中穿梭,我們經常會有這樣的感受:想要把所有的事情都放下,可是到最後卻因為太閒而心慌意亂;受了委屈無人訴說,希望有那麼一個人在身邊關心著自己;日子好像一成不變,沒了激情,渴望幸福,卻又很迷茫…… 有人說,「幸福有三個不可或缺的因素,一是有事做,二是有人愛,三是有希望。」的確如此,一個人最好的生活狀態無非就是有事做、有人愛、有所期待。 01 朋友大華嚷嚷了好久想辭職,總是抱怨工作太忙,還要看老闆的臉色。沒想到真辭了職閒下來,剛開始他還一身輕鬆,說終於可以睡個懶覺、摸摸魚竿、打打牌了。可是沒過幾天,他就覺得大腦昏昏沉沉,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 他苦笑著說自己每天都渾渾噩噩,無聊透頂。他開始發慌,感覺整個世界都在前進,只有他在原地消磨時光。後來,他應聘上一個銷售崗位,雖然眼下工資不高,但他覺得很充實,說終於有事做了,不用在家坐立不安了,忙起來生活就有奔頭。 曾看過一個提問:「無事可做是種什麼體驗?」有個回答很扎心:「對睡去沒有慾望,對醒來沒有憧憬,就像被世界拋棄了一樣。」忙忙碌碌地做點事兒,其實是對生活的熱愛。人一旦忙起來,就沒那麼多迷茫了。睏了就睡,醒來繼續往前行,只要不懈怠,日子就有奔頭。 02 鄰居陳阿姨總是神采飛揚的,大家都羨慕她跟李叔的感情。有次她們社團有個交誼舞比賽,起初李叔不讓她參加,說看見她那些舞伴就心煩,還為此生了一頓悶氣。 沒想到過了兩天,李叔竟然跟單位請了假,說要給陳阿姨當陪練。結果,四肢不協調的李叔還真的把自己練出師了,成了陳阿姨的舞伴。陳阿姨笑著埋怨老伴兒小心眼兒,還給我看了看她的新手機:「你看,這是你叔剛給換的,他說這款功能很強大,還說女孩都喜歡粉色。」說話間,陳阿姨竟然害羞得像個小姑娘一樣。 有句話說:「人生至福,就是確信有人愛著你。」被人愛著,可以隨心所欲地做自己喜歡的樣子。人生最大的幸福,正是因為被愛著而光彩照人。 紅顏易老,唯有愛可以抵禦風霜、對抗歲月漫長。不管多大歲數,愛讓我們成為對方手心裡的寶。 03 同學李好前段時間和女友分手了,自己還辭職了,媽媽心臟病住院,隨時都有生命危險。他幻想過很多種美好的未來,但看著現實的生活,只感到束手無措。 折磨了幾天之後他突然明白,既然不知道未來會怎樣,那就把當下過好。他重新思考和規劃了自己的生活,打掃了衛生,買了一盆常青藤,還試著做了幾道媽媽喜歡吃的菜。每天健身一會兒,學習編程,發簡歷求職。日子不慌不忙,生活井然有序,一切都在漸漸往好的方向發展。 人生有許多節點,今天是未來每一個日子的開端,走好當下的每一步才會問心無愧。哪怕是最樸素的生活,為了那份對未來的期待去折騰,也會熱鬧起來。有所期待,萬物皆可愛。 最好的人生是什麼?不過就是做好想做的事,有個愛自己的人陪伴,過想要的生活。生活不停歇,有事做,我們就感到心安,能體驗到生活的熱氣騰騰;有人愛,就總能治癒心底的荒涼,讓自己變得溫柔而堅強;不管多麼艱難,有所期待,便為自己注入了持久的戰鬥力,能讓未來大放異彩。 幸福是什麼?就是生活著、愛著、努力著。餘生還長,不要慌張,用心去體會幸福、創造幸福,你就會一直微笑。 点阅: 299
為人父母,天天為雞毛蒜皮犯愁,試問誰能做到完美無缺? 所有父母肯定都會犯錯,有時候他們摳門、有時候過於嚴厲、 有時候脾氣失控,你還會責怪他們對你缺乏陪伴、 讀書太少無法幫助你學習、觀念陳舊進場引起矛盾… 但是生養之恩,抵過一切。王朔曾給女兒寫過一段話: 我不記得曾愛過自己的父母,小時候怕他們, 長大後開始煩他們,後來見面就吵; 再後來就是瞧不上他們,躲著他們;再後來,一想起他們心裡就難過。 人最大的教養就是原諒父母的不完美 有時候我們思考一下:為什麼父母現在不敢在我們面前大聲說話總是欲言又止? 為什麼父母對於日常發生的小事不再對我們嘮叨? 為什麼父母在我們面前甚至顯得小心翼翼? 因為我們長大了?不,因為我們變了。 我們變化的態度讓他們措手不及,還有那些不經意的小事往往傷害他們更深。 世間最悲涼的事情莫過於在自己白髮蒼蒼之際, 還需要照顧子女的情緒,在子女面前甚至需要小心翼翼。 父母與子女的緣分,是幾世修來的福分,無論以何因緣相聚,都要真心實意相待。 無論是在家還是出家修行,都要孝順供養父母,成為有教養有福德的人。 今生能夠成為一家人, 是幾世修來的緣分。無論今世你與父母的關係如何, 都不要捨棄父母在一旁,養育之恩沒齒難忘,還幾世都還不完。 父母生下我們那一天,就已經欠下了父母的恩債,此生此世報答不完。 父母有再多的過錯、有再深的埋怨都不要不管他們,生養之恩永世難忘。 父母的能力有限不要去埋怨、責怪,因為你沒有任何資格去怨恨他們, 天下的父母都把最好的給了孩子,自己卻暗暗承受苦果, 父母再嘮叨也是為了子女好,請不要用冷漠的態度對待他們。 父母是孩子最大的福田,贍養父母理所應當,不由得你選擇,更不由得你捨棄。 一個連生養自己的人都不去理睬,誰還敢與你靠近。 很多人只顧自己享受,顧全自己的臉面,拋棄自己的父母。 只想自己利益,忘記父母恩情,嫌棄父母頑固不化、 愚鈍不明等一切不完美的地方。 父母是子女的最大福田、活佛菩薩。 我們埋怨生活各種不順,殊不知孝順孝順,孝了才能順啊! 真正的孝順不是給父母金錢,而是真情陪伴,誠心奉養。 孝順從來都不是用嘴說的,要拿實際行動來做。 順著父母的意願,溫和細語的去與他們溝通, 不要呵斥不要發脾氣,更多時候父母選擇的都是沉默不語,內心卻無比刺痛。 子欲養而親不在,七月報恩月,父母恩情難報、恩債難還,不要失去才懂珍惜。 原諒父母的不完美,積累最大福德,願天下父母皆得子女善待,一生幸福安康! 点阅:…
以前,總想得到別人的認可,想盡辦法地討好別人,拼盡全力地活成別人喜歡的樣子。 最終你會發現,與其費力去討好別人,不如好好疼惜自己,取悅自己。 聽從內心的指引,依心而行,才能遇見真正的自己。 正如一位智者所說: 「真正的幸福,來自內心的滿足感。」 委屈去討好別人,不如取悅自己。 人之一生,就是要為自己而活的。 年輕之時,總是害怕被孤立、被疏遠,擔心你自己的形象會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所以一直都想法設法去討好別人,委屈自己。 後來,經歷的事情多了,漸漸地懂得:世界何其大,有喜歡的人,必然也會有討厭你的人存在。 你不可能讓每個人都喜歡你,不可能讓所有人都對你滿意。 生活中,有一種人,大家叫他們好好先生,他們永遠保持著溫婉的笑容,對別人的請求來者不拒,甚至還會敏感多疑留意人家的舉動,提前做出服務於他人心理的事情。 然而,這種犧牲自己,討好別人的行為,往往會讓人越來越痛苦。 因此,不要去討所有人喜歡,對你好的人,要十倍對他好;對你冷漠無情的人,還是轉身離去的好。 人生苦短,盡在一瞬之間,若是總想著去如何討好別人,活在別人的陰影之下,不是在浪費時間嗎? 那些無法完成的事情,不必強求; 那些不願意去做的事情,應該要果斷拒絕。 日子是自己的,讓自己開心才是真正的過日子。 取悅自己,不是一味反對別人,而是更學會做自己,要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從前,有位詩人寫了許多詩,但是卻無一人欣賞。 詩人非常苦惱,便向禪師請教。 於是,禪師便指著窗外的植物問道: 「你瞧,那是什麼花?」 「夜來香。」 「它為什麼是白天不開花,卻要在晚上開花?」 詩人搖搖頭,表示不知。 禪師便說: 「夜晚開花,並無人注意,它開花,只為了取悅自己!」 詩人頓時開悟: 「我知道了,一個人,不是活給別人看的,而是為自己而活,要做一個有意義的自己。」 取悅自己,懂得去欣賞自己,腳踏實地地走著自己的道路,每天都過得充實,待到功滿花紅之時,自有光芒萬丈。 最後你會發現,取悅自己,活出自己的精彩,世間一切美好都會向你靠攏。 悅人者眾,悅己者王。 寧願一生孤獨,也不願隨波逐流,懂得取悅自己,你才能遇到更好的自己。 凈慧法師說過: 「人們喜歡向外追求幸福,這樣得到的只能是幸福的幻象,稍縱即逝,因為外在的東西是變化無常的。」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我們對於很多人很多事都無法改變,但是我們可以去改變自己的心境,換個心態看問題。 與其整天苦惱,不如學會取悅自己,將每天的日子過得快樂且豐盈。 取悅自己,不用費心鑽營,無需討好世界,讓自己開心,就是此生最佳的選擇。 從前,有兩人同行趕路,途中覺得口渴。 於是,丼邊去打水,一人拿出金杯,另一人拿出了土杯。…
每個人這一生,都會認識很多朋友。 有的人走著走著就散了,有的人相處越久感情越深。 看過一句話說: 「感情需要在意,生活適合隨意。」 成年人最深的友誼,從來不是相互捆綁,形影不離,而是各自隨意,彼此在意。 想起曾在網上看過一個提問:你認為最好的友情是怎麼樣的? 有一段回答說得很好: 「不常聯絡,因為知道兩人的關係不需要靠常常聯絡來維繫; 時常想起,因為不管在哪裡,看到適合你的東西,看到美麗的風景,總想和你分享。」 以前我以為,真正的朋友需要朝暮相見,時刻相伴。 後來才發現,成年人的世界裡,都有一地雞毛等著我們去處理。 或許,在各自的生活里過關斬將,卻又篤定地知道有人牽掛著自己,便是最大的欣慰。 有位自媒體作者,分享過這樣一個故事。 每年冬天,一名網友家裡都會收到一塊來自3756公里外的自製臘肉,20年來從未間斷。 送臘肉的人,是父親的朋友宋叔。 年輕時,父親與宋叔是好友,他們有著共同的愛好,共同的理想,也曾打算成家後住在一起。 但時間和命運的錯亂,使兩人不僅未能如願,還相隔近萬里。 可就是這樣,父親和宋叔的來往從未間斷,宋叔每年雷打不動地翻山越嶺,穿越3756千里的距離趕來。 不為別的,只為老哥倆說說話,兩家人在一起吃頓飯。 這個習慣,已經延續了20多年。 每次來,宋叔都會帶上一塊自製的臘肉,那是當地的特產,要提前幾個月殺豬腌制的珍貴特產。 父親說,他每年最期待的,就是與這位老友見面,敘敘家常,說說生活里的煩惱,回憶兩個人年輕時的往事。 他說,一生能有這樣一位知己,足矣。 在一段感情中,我們最害怕的,不過是時間和距離。 因為時間會模糊許多的記憶,距離會沖淡彼此的情誼。 可是一生之中,總會有那麼一個人,哪怕相隔千里,哪怕不常聯絡,也永遠都在心裡。 正如那句話所說: 「能陪你走到最後的,不一定是那些驚艷了時光的人,而是那些溫柔了歲月的人。」 真正堅定的友情,不因時間變遷而疏遠,也不因地域分散而改變。 有一種默契,是即便沒有太多的交集,對彼此依舊關心在意。 前段時間,著名音樂人趙英俊因病去世,讓很多人悲傷不已。 作為好朋友的薛之謙,沒有在網絡平台發表任何悼念,招來了網友的謾罵。 後來,趙英俊的醫生在網上公布了實情,大家才知道,趙英俊這兩年的求醫,都是薛之謙幫忙聯繫醫生,尋找特效藥。 直到參加完趙英俊的追悼會,薛之謙才在網絡平台上發表了自己的悼念。 一則微博長文,也讓我們看到了友誼最好的樣子。 因為薛之謙的脾氣不好,趙英俊曾對他說: 「你這個倔驢也就我能忍你!」 可是只要薛之謙需要的時候,趙英俊總能隨時出現。 哪怕是聖誕節當天讓他飛去青島幫忙錄音,也只是抱怨一句「節日的飛機上竟然不放飯!」 中年以後,他們倆的快樂變得很簡單,每隔一段時間,互相聽近期的作品,然後彼此正面羞辱對方,開啟商業互踩模式。…
著名國學大師齊善鴻教授,曾將博大精深的國學思想進行提煉,對應現代人的生活,提出了人生的一個重要定律:過坎。 就是說,人生路上,難免遇到一波又一波的磨礪,一道又一道的坎兒。 人一輩子,就是一個不斷「過坎兒」的過程。 其中,有三道坎至關重要,影響著我們的命運。 每邁過一道,我就多一份幸福,就多一份快樂。 一個人在不在乎你,就看TA能不能陪你走過這三道「坎」。 生活里,不少人因為不知道自己要什麼,所以浮躁,焦慮,消極,迷茫。 內心永遠空蕩蕩,沒有一點點滿足和充實感。 周國平說: 「一個人在世上生活,只有知道自己到底要什麼,才會內心寧靜,行動從容。」 的確如此。 人這一生,只有明確目標,找對方向,才能信念堅定,一路向前。 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樹在成名之前,開著一家爵士樂酒吧,過著無聊透頂的生活。 30歲那年,他終於找到了一生所熱愛的事業,寫作。 自此,一寫就是40年,並寫出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名作。 他說: 「我沒有一天不寫作。隨筆也好,翻譯也罷。總是要寫些什麼。」 每天早晨四點便起床進行創作,並且為了能有一個強健的體魄,更好地支撐於寫作,他每天都堅持跑步十公里左右。 早起,寫作,閱讀,運動,早睡,這樣循環往復的日子,看似枯燥無趣,但卻讓他充實,帶給他心靈上的極大滿足和快樂。 人活著,找到一生所熱愛的事業,並為之拼盡全力,是一種本事,也是一種幸運。 喬布斯在一次演講里曾說: 「在過去33年里,我每天早上都會照鏡子問自己: 『如果今天是生命的最後一天,我要幹些什麼?』 每當我連續好幾天都回答『沒事做』的時候,我就知道必須做出改變了。」 人不怕遇到坎坷和失敗,就怕永遠找不到方向,如一頭迷失的小鹿一樣到處亂撞。 無論什麼時候,我們只有清楚自己到底要什麼。 明確心中的目標,才不至於在原地徘徊不前,或是茫然地在錯誤的地方浪費時間。 股神巴菲特曾說: 「在選擇伴侶上,如果你錯了,將讓你損失很多。」 選對人是幸福,選錯人是災難。 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妻子,是歷史上普遍認為的「悍婦,壞老婆」的代名詞。 有一次,蘇格拉底正在認真和學生們討論學術問題,他的妻子突然火冒三丈地衝過來,對著他就是一頓破口大罵,言辭不堪入耳。 還提起一桶水,直接潑在了蘇格拉底身上。 當眾顏面掃地的蘇格拉底,只好尷尬地打趣道: 「我就知道,雷電之後,必定會有傾盆大雨的。」 為了躲避妻子每天時不時的無理謾罵,擁有一份清靜,在家倍受折磨和煎熬的蘇格拉底,只能無奈地終日躲在雅典的大街上,和街頭的青年們遊學說道。 家本該是一個人最溫暖的港灣,但糟糕的伴侶,卻只能把家變成讓人只想逃脫的牢籠。 有句話說: 「好的伴侶幫你跨越層次,壞的伴侶拖你墜入深淵。」 選對伴侶,就是人一生最好的投資。…
人生苦短,找個適合自己的; 互相照顧,各自包容對方; 沒有誰離不開誰,只有誰不珍惜誰; 人海茫茫有緣能在一起,那就好好珍惜!沒有無緣的相遇! 只有有緣的相處;感情:不是找一個最好的人,而是找一個對你最好的人 女人最需要的是一個最暖心的人,一個最寵最愛的人,一個有責任心的人 1.曾經,有網友分享過這樣一個故事:在夜晚的地鐵裡,有這樣一對父女, 父親和女兒各自抱著一個布娃娃,父親抱的布娃娃大一些, 女兒的則小一些除了大小不同以外 父親的布娃娃則是全新的,布娃娃裹在漂亮的包裝袋中, 用蝴蝶結紮著女孩想要父親懷中的布娃娃,於是女孩和父親撒嬌, 但是父親卻拒絕了女孩,並告訴女孩,這個布娃娃是給媽媽的, 因為媽媽也是個小公主,也需要布娃娃 這個甜蜜的故事讓我想起了前段時間很火的綜藝—— 《爸爸去哪兒》其中有一個片段讓我印象深刻:霍思燕被分派去挖煤, 原本可以休息的杜江卻放心不下,馬不停蹄地趕來看老婆, 還頂替霍思燕去挖煤在贏得比賽時,兩人擁抱親吻, 甚至忘記了一旁的寶貝兒子嗯哼 在另外一檔綜藝《媽媽是超人中》,杜江從外地出差回家。 嗯哼一看到父親詢問父親:」你是來看我的嗎?」 杜江卻回答:「我主要是看看看你媽。」 如果有人問我:「在愛情裡,你羨慕什麼樣的人?」我會毫不猶豫的回答: 「我羨慕那個被寵愛的人。」如果你問我在愛情裡,羨慕什麼樣的人, 我最羨慕那個被寵愛的人就像霍思燕一樣 嫁給了一個把她捧在手心的人,是那個人讓我們找回了孩童般天真 純潔可愛的模樣有時候,有一個問題總困擾著我:「我們為什麼要結婚?」 大人們說:「人生苦短,你需要找一個可以和你同舟共濟的人。」 可是婚姻不是戰場,我不想披靳斬棘為什麼要結婚? 因為想要嫁給愛情感情中最好的幸福 就是有人願意寵愛你他願意低頭,願意向你道歉,是因為他在乎你, 在乎你的情緒,更捨不得你生氣他放低了底線, 只為包容著你的壞脾氣;緩和了個性,只為接納著你的小任性 2.端午節時,母親難得在睡懶覺,父親起了個大早,忙裡忙外準備食材, 包粽子親戚來到家裡串門,看到父親在包粽子,親戚詢問母親在做什麼,並開玩笑搭腔說: 「難不成還在睡覺嗎?都不起來幫忙嗎?有這樣子做老婆的嗎,都是慣出來的?」 可是父親卻很驕傲的說:「沒事,都是我慣得。」這大概就是嫁給了愛情吧最近, 一部綜藝《幸福三重奏》讓汪小菲和大S備受關 在節目中大S經常向汪小菲撒嬌,每天問一句「你是不是後悔去娶到我」, 讓汪小菲過得戰戰兢兢大S因為害怕騎自行車而被嚇哭, 有網友說大S太做作、太嬌氣,可是汪小菲卻生氣地回復網友…
一如周國平先生所言:「幸福,不是活成別人那樣,而是能夠聽從自己內心的生活。」 聰明的女人,往往懂得做自己人生的主角,不會陷於「父母的乖女兒、丈夫的賢內助、孩子的好媽媽」的標籤中無法自拔。 她們看透世事,依舊葆有一份天真;她們無懼流言,自己定義人生。 她們從不會因年齡而退縮,無論什麼年紀,都敢去闖、去愛、去期待。 那些能把日子過出歡喜的女人,都明白這幾條真諦,你一定要知道! 沒有人是你一生的避風港, 只有你才是自己永遠的庇護所 「你負責貌美如花,我負責賺錢養家」,是句再美好不過的諾言了。 可這份承諾,究竟能保持多久呢? 想起經典劇《我的前半生》里的全職太太羅子京。 大學畢業後,羅子君就嫁給了陳俊生,過起了衣食無憂的家庭主婦生活。 她的經濟來源,全然依賴丈夫。在她心裡,需要花力氣鬥爭的,無非只是日漸鬆弛的皮膚和圍在老公身邊的「鶯鶯燕燕」。 閨蜜勸她走出舒適區,「自力更生,才是長久之計」。 可早已養尊處優的子君哪裡能聽得進? 最終,面對丈夫的嫌棄和出軌,沒存款、沒工作的她只能以淚洗面,委屈地問道:「你說你可以養我一輩子的啊?」 人心惟危,誰都無法保證感情不會發生變故。 婚姻里,女人最需要的不是賢惠聽話,不是會斗小三,而是保持自己的經濟獨立。 如果你放棄成長,那就得做好美好泡沫破碎的心理準備。因為被狠狠拖住的那一方,遲早會有疲倦的一天。 恰如作家艾小羊所言: 「愛是一種自我成就的能力,從別人身上找到的成就感終究靠不住,所有失去自我的愛,統統會成為變相的索取。」 無論什麼時候,我們都得為自己的人生負責,擁有獨立走完漫漫人生路的能力。 想要的未來,靠自己,才最真實,最幸運。 所以說,趁早把期望降低,把期待變少,讓自己今天比昨天更強大,這樣的你,才能將幸福一直緊緊握在自己手裡。 你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 不然就等於零 三毛在《稻草人手記》里,記錄了她留學的一段往事。 出國前,她曾被父母叮囑,出門在外要多忍讓,好好和別人相處。 剛開始,三毛的確是這麼做的。 她待人處事謙虛溫和,室友遇到事情都會主動幫忙,甚至還包攬了寢室的衛生。 可是這樣的善意付出,並未沒有換來室友的真心以待,反而讓她們變得寸進尺。 什麼髒活累活都推給三毛做,對三毛講話的語氣也愈發頤指氣使起來。 面對室友變本加厲的行為,三毛忍無可忍,徹底爆發了。 沒想到,室友對她的態度居然發生了一百八十度轉變,用她的東西會及時歸還,吃飯也會幫她買一份…… 三毛的留學生活,比以前過得清凈愉快了許多。 與人相處中,我們常常會委屈自己,去遷就別人。殊不知,這份善良未必會換來別人的感激。 有時候,沒有鋒芒、喪失底線的善良,只會讓你變成被欺負的老實人。 其實,不是所有人都值得你溫柔以待,也不是所有事都值得你退讓包容。 所以啊,該爆發時就爆發,千萬別讓善良失了分寸。 懂得做一個善良有度的人,你的付出才不會被辜負。 如果你因錯過太陽而流淚,…
師父說, 每個人的當下, 都是曾經受傷的合集。 你如今的氣質, 藏著你走過的路, 愛過的人,和碎過的心。 但不經歷滿身傷痕, 怎麼成長為更好的人? 如果以前做錯了, 那現在就懂得通透了。 以前的你總想著事事周全, 拚命滿足別人的要求, 卻傻傻委屈了自己的感受。 結果你幫別人十次, 別人不一定會記得你的好。 但只要你不幫別人一次, 別人一定會忘了你的好。 以前的你總是毫無保留。 愛上了就拚命付出全部, 交朋友就真誠掏心掏肺。 結果傷你最深的, 都是你最看重的人。 不是每一份情, 都不會被辜負。 不是每一個人, 都值得你付出。 以前的你總是太過較真。 心中有理,就要爭個是非對錯, 手上有活,再累也要力求完美。 結果落得自己滿身疲憊, 卻弄丟了從容的快樂。 才明白這世界, 原來不是非黑即白。 最高級的智慧, 就是看破不說破, 才能好好過。 累了,才會懂。 痛了,就放下。 往後餘生, 以清凈心看世界,…
在《藝術人生》里,朱軍問劉若英: 「為什麼你總能給人一種溫和淡定,不急不躁的感覺,難道你生活中遇上難題的時候你不會很氣急敗壞嗎?」 劉若英的回答卻是: 「那是因為我知道,沒有一種工作是不委屈的。」 深以為然。正如沒有一種生活是容易的,看穿了生活的真相之後仍然保持熱愛,才是真正的英雄主義。 如果你撐不下去,不想工作的時候,可以去看看這三樣東西。 有人說:生活中80%的痛苦源於上班。 他們沒說的是,沒錢,會有100%的痛苦。 錢不是生活的全部,但缺錢,生活寸步難行。 有句話講得一針見血: 世人慌慌張張,不過圖碎銀幾兩。偏就是這碎銀幾兩,能解世人惆悵、能免饑荒、能定安康。 平日裡努力掙錢,慌張忙活,是為了在遭遇變故時,可以不必慌張。 著名華裔女星劉玉玲在一次訪談中說: 我從我父親那裡學到了一件事,萬事猶如生意,所以我工作後很努力地存錢,我把這筆錢稱為「(滾蛋)」基金。 如果你有了這筆錢,當有什麼意外發生,或者有人強迫你,或者辭退你,你就可以這樣對他們說:(滾蛋)。 話粗理不粗。錢不是萬能的,但錢讓我們在面對變故和未知風險時,有更多的底氣和主動權。 工作雖然苦、累,但能帶來實實在在的收入。 一分錢難倒英雄漢。有空多掙錢,愛錢、尊重錢,積攢下一定的存款,才不至於時時窘迫,心裡踏實。 埋頭工作賺錢,面對很多事才不會低著頭。 銀行卡里的餘額是你最大的底氣。 近幾年有句話很火: 如果孩子不想讀書,你就帶他去四個地方:汽車客運站、火車站、高鐵站、飛機場。 在行色匆匆的身影上,在步履不息的車流旁,感受一份忙碌的力量。 無論何時何地,從來不缺的就是那些為了生活而奔走忙碌的人。 羅曼羅蘭說: 「生活中最沉重的負擔不是工作,而是無聊。」 無所事事的感覺,比加班工作還難受。 無聊會滋生煩悶等種種負面的情緒,抱怨和矯情讓時間變得痛苦難耐,度日如年。 電視劇《我的前半生》里,羅子君賦閒在家,當全職太太,生活的日常就是聊八卦,對丈夫疑神疑鬼。 後來離婚了,沒有經濟實力的她不得不重新工作。 在忙碌之下,她不僅擁有了一份出色的事業,生活也過得越發精彩。 人一閒著,毛病就多。一旦閒得太久,無事可干,就容易胡思亂想,身體懶惰,精神散漫,感覺人生空虛乏味。 工作,讓自己有事可做。忙起來,就會發現壓根沒時間自怨自艾,因為要克服的難題一個接一個。 在忙碌中感受充實,在忙碌中成長,雖然辛苦,但生命因此豐盈而飽滿。 電視劇《都挺好》里有這麼一幕: 當蘇大強確診為阿爾茨海默症,也就是老年痴呆症,蘇明玉說了一句: 咱明天就去上海,上海不行我們就去北京,再不濟我們就去國外看,我給你找最好的醫生,用最好的藥治病。 蘇明玉講話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底氣,是因為她靠著多年的奮鬥,拚命工作,有足夠的儲蓄。 沒有錢,連捍衛生命、保護家人都做不到。 看著孩子天真的臉,父母的皺紋,愛人酣睡時的表情,才會明白多掙點錢才能給他們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