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如果問一對父母,是家裡的兒子親還是女兒親,想必誰也說不好,都會覺得差不多,都是自己的孩子。 可要說到孫子與外孫,可能很多老人心裡便有了答案了,即使嘴上不說,可在行動上還是能看出來,大部分人是和孫子親的。 然而有時候,有些老人卻恰恰相反。 81歲的劉大爺,從前向來很疼自己的三個孫子,可偶然有一天,有了70萬的劉大爺,卻一分都沒給自家3個孫子,反而都給了外孫,讓外人很不理解。 可對於這件事,劉大爺卻始終認為自己沒有做錯,而且從來不後悔,如果再來一次選擇,他還是會把錢留給外孫。 至於這其中的原因,我們可以聽聽劉大爺的講述。 來自劉大爺的講述 前段時間,多年沒和我講話,也沒怎麼理我的兩個兒子,破天荒的來到了我住的地方。 不過他們並不是來看望我的,而是分別帶著他們的孩子過來興師問罪的。 兩個兒子都怒氣沖衝,埋怨我,一聲招呼都不打,就把所有的存款給了外孫,連自家兒子和孫子都不考慮一份。 然而,面對兩個兒子和三個孫子的指責,我一點都不認錯。 可以這麼說,我80歲的人了,誰對好,誰對我不好,我瞭然於胸,如果是在十年前,我會毫不猶豫的給三個孫子。 可如今在我的心中,便只有外孫一個人了。 而這其中的原因,大家可以聽我細細道來。 我啊,結婚的早,生孩子也早,家裡有三個孩子。 老大老二是男娃,有了兩個兒子之後,我想著再要一個兒子,三個兒子人生就圓滿了,可第三胎是個女孩子,不過也還行,算是人生圓滿了。 和大多數在農村的人一樣,兩個兒子和女兒,長大以後也是早早的結婚生子,之後開始出門打工。 那時候,我和老伴兩人在農村,得帶著四個孩子。 老大家兩個兒子,老二家一個,女兒家裡也是一個。 最開始,我和老伴在農村帶著3個孫子,給他們洗衣做飯,每個星期負責給他做飯炒菜帶去學校,負責他們的一切。 到後來,外孫也讀小學了,女兒嫁的地方在其他偏遠的鄉鎮,那時候親家估計不喜歡我的女婿,因此不願意帶外孫。 無奈之下,女兒只好把外孫送到了我們這裡,讓我們照顧一下。 從那時候起,我便和老伴在農村照顧著4個孩子。 如果你問我和老伴對4個孩子哪個親,那我只能說,當時我們對4個孩子都一樣,都是我們自家人。 那時候家裡不論吃什麼,用什麼,4個孩子都一樣,不會單獨對哪個好或者對哪個差。 可坦白地說吧,人都是有私心的,如果你問我家裡如果有什麼財產或者好東西,我和老伴還是更偏向於多給點孫子。 畢竟我們這一代人,多少喜歡孫子多一點,畢竟都說,孫子是自家的,外孫是別人家的,屬於吃了就走的那種。 可能從前也是犯了糊塗吧,外孫讀初中的時候,我和老伴就和女兒商量,要不然讓外孫回自家老家讀書吧,讓他爺爺奶奶照顧,一直讓我們照顧說不過去。 我這麼一說,女兒也很無奈,只好和女婿把外孫接走了。 後來我聽說,外孫不習慣和他爺爺奶奶一塊兒,女兒也只能從外地回來租房子帶外孫,這成了我心中一件很愧疚的事情。 從前3個孫子都對我不錯,可直到有一天,我的兩個兒子,為了家中一塊宅基地,和山上一塊地吵架以後,我們的關係就變了。 兩個兒子都氣不過,同時他們都在嫌棄我這個父親沒有給他們更好的,因此一個在鎮上,一個在縣城,多年來和我沒有聯繫,甚至電話都不來一個。 曾經我天真的認為,兩個兒子相互慪氣,相互推諉這我能理解,這個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兒子都喜歡和父親對著幹。 但隔代親不一樣啊,我見過兒子和父親不親的,或者說父親不怎麼疼兒子。 可基本上大部分爺爺都疼自己的孫子,孫子也和爺爺親。 我和老伴帶三個孫子,從小學帶到初中畢業,整整8年時間(那時候他們不用讀六年級) 這8年來,哪怕是養只動物都應該有感情了吧, 可3個孫子倒好,自從我和他們的父親吵架以後,3人都和說好了一樣,幾乎沒有再來看望過我。 逢年過節的,本該一大家人聚在一起,可到後來,變成了三家人各過各的。 反倒是離著30公里地的外孫,上了高中以後時不時的會回村裡看我,每次來都帶著禮物。…
Category: 勵志
01 抱怨生活,不思進取的人 威爾 · 鮑溫在《不抱怨的世界》一書中不留情面地指出:” 抱怨的本質,其實是為了獲取同情心和注意力,以及避免去做我們不敢做的事。” 抱怨,其實是一種逃避,而且期望別人跟自己一起逃避。 抱怨會喚起他人的共鳴, 讓抱怨成為一種傳遞的心靈疾病,不但不能找到解決的方法,甚至還會造成很不好的影響。 弱者喜歡抱怨,強者從來不會對別人訴說自己的心酸,弱者並不是缺少幸運,而是欠了生活一份努力。 餘生,做個強者,將幸福和快樂全部握在自己的手中。 02 言而無信,謊話連篇的人 知乎上曾有人提問:什麼是做人最重要的品質?其中有一個高贊回答說:遇到事情靠得住,責任面前有擔當,信用永遠是第一位。 可見,信用是一個人為人處世中最重要的品質。一個人品差的人,往往不講信用,言而無信。反之,一個人品好的人,往往講究信用,言而有信。 常言道,人無信不立。孔子也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一個人要是失去了信用或不講信用,不知道他還可以做什麼?信用,是一個人立世的根本。 一個人不講信用,即便靠著坑蒙拐騙的手段了過上了不錯的生活,那也必定不能長久。遠離這類人,防止上當受騙。 03 心不善,不懂得感恩的人 善良是好人品的關鍵要素,人要常懷一顆感恩之心,方能受人敬仰。 莎士比亞曾經說過:忘恩負義者,就像你伸手把事物送進他的嘴裡,他卻想連你的手一起咬下。 古人云,滴水之恩,應當湧泉相報。可現實生活中,總有一些人,只想得到從不付出,占盡他人便宜。 你幫他,視為理所當然,你讓他,永遠得寸進尺。 這類不懂感恩的人,著實可怕,沒人品,沒有良知,你幫助他,他只會考慮自己,你信任他,他只是在利用你,身邊有此類人,一定要遠離。 你會發現,人品好的人,往往都自帶光芒,人人都想靠近,人生中最可貴的無非就是人品,一個人的心靈美永遠戰勝邪惡的表面。 做人,一定要心向善,做人永遠不做白眼狼,受他人的恩惠,要銘記於心,有恩報恩,有情報情! ▽ 人之初,性本善。 幫助別人是傳統美德,但是你要看對方是否值得幫助。不能因為做了好事,反而被人訛詐,導致自己惹麻煩,或者與人結仇。 菩薩很為難,只能保持沉默,順其自然,誰都不幫。很多時候,什麼都不做,就是慈悲。 遇到可憐的人,你要注意辨別。幫助心中有陽光的人,遠離內心陰暗的人,拒絕幫助「不懂感恩」的人。 記住,善良是一種能力,不是愛心泛濫。 点阅: 4,087
多少人, 見過伸手不見五指的夜, 卻不曾見過聞雞起舞的清晨? 多少人, 晚上撐著眼皮不肯入睡, 早上鬧鐘關了幾次也起不來? 晝夜顛倒,精神變差; 睡眠不足,分泌混亂。 人啊, 很多疾病都是睡眠不足引起的, 總是熬夜消耗的不是時間, 而是你的精氣神。 厲害的人,能夠把控時間; 聰明的人,總是早睡早起! 01、早起的人,充滿精氣神 熬夜的人, 生理上,早上起來頭昏腦漲; 心理上,遇到事情脾氣過大。 總是缺乏睡眠, 甚至在工作學習中, 總是難以集中精力, 做事倦怠,人也頹廢。 而早睡早起的人, 懂得合理駕馭自己的時間, 睡覺前把手機放在一邊。 不會因為貪玩, 打亂自己的生活節奏。 這樣的人,其實是「狠人」, 能夠掌控時間, 才能更好的工作生活, 收穫健康,享受生命! 02、早起的人,人生充滿了鬥志 為什麼要主張早起? 一年之計在於春, 一天之計在於晨。 早上學習鍛鍊,吃好早餐, 然後不慌不忙的開啟新的一天。 而那些個晚睡的人, 早上昏昏沉沉, 人也會因為起的晚焦慮不堪。…
莫言曾說:「不尊重你的人,百分之百都是瞧不起你的人,並不是他是個直性子,而是從心底深處不在乎你。 當一個人不尊重你的時候,收起你的大方,不要去溝通,不要去交流,也不要去憤怒和難過,你只需無視遠離,默默努力。」 原以為不尊重人的人是不懂禮貌,原來還另有他意?這大概就是人與人之間比較複雜的地方吧。 表面上看,是心急口快,刀子嘴豆腐心,實際上就是不尊重,不要用口直心快來掩飾。 見世面多的人,一下子就分辨出來,到底是真的無心還是有意的。 不要打著「朋友」或者「愛」的名義,在別人的傷口上撒鹽,當你做的時候,根本就沒把人家當朋友了。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好賴都在行動細節里,看得起你的人,肯定好好待你,只有心裡輕視你的人,行動上表現出來的不屑。 在任何關係里,被理解反而是一種難得的狀態,與其被他人情緒左右,倒不如安靜做自己。 這就是低質量或者無效的社交,還是簡單的圈子讓人舒適,圈子雖小,簡單幹凈就好。 不要試圖跟沒思想的人談理想,不要和沒有教養的人談道德,也不要與不懂自己的人談感情,更不要和看不上自己的人交朋友。 一旦跟這些人扯上關係,要麼扯得人家痛苦,要麼扯得自己難受,何必呢。 不在意的人和事很多,不必每個人都關注,沒有人能面面俱到,我們需要做的,就是照顧好自己,關心身邊自己在乎的人和在乎自己的人。 至於其他人的不在乎,那就讓他不在乎,隨他去吧。 人生有遺憾也是一種美好,這種美好反而讓整個生命多了一份精彩。 人生有糟糕和煎熬,是一種經歷,也是人生寶貴的閱歷。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使命,不要跟人比生活,需求不同,過程自然也不一樣。 只要自己舒心,累了可以停下來歇一歇,休息好的繼續追夢,日子圖的就是踏實和心安。 生活各自不易,他人尊重不尊重沒關係,重要的是自己得尊重自己,活好自己。 我們可以收起自己的大方,在他人的世界裡做個「隱形人」,在自己的世界裡,好好享受自己的精彩。 所有的努力付出,都不要自我懷疑,有能力就去幫助需要的人,沒條件就過好自己,大步往前走就好。 到了一定年紀,真正吸引人的是骨子裡的氣質和修養,以及歲月沉澱後的靈魂。願你我尊重和欣賞他人的順境,也理解和幫助他人的逆境。 点阅: 1,133
01 在現實生活中,有一個詞叫做「遠香近臭」。 一塊麵包,當人離它很遠的時候,人就會認為,這塊麵包的味道也許很不錯,內心生發出一種喜愛之情。 而當人整天對著這塊麵包的時候,人就會感覺,這塊麵包根本沒有什麼香味,而且還有濃濃的臭味,讓人倍感惡心。 在這前後不同的對比中,麵包都是一樣的,為何人的感覺和態度會不一樣呢? 其實,這就跟人的心理狀態有關了。 對於那些我們不熟悉,且沒有品嘗過的一切,我們總是抱有一定的期盼和渴望的心理。這種期盼和渴望,就是人感覺的調和劑。 相反,對於那些我們所熟悉的,已經把握的一切,我們就會對其感到厭惡,不是這里挑刺,就是那裡挑骨頭,總認為它不好。 所謂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要想讓人擺脫這種矛盾的心理,就得讓他們用別的事物進行對比。如此,人才能真正明白事物的好與壞。 遠香近臭,這不僅適用於物,還適用於人。 如果說上面那塊被厭惡的麵包,是因為它過分普通的話,那生活中許許多多有所付出,卻又被人嫌棄的人,那是因為他們過分普通嗎? 其實,並非如此。 02 在一個家庭中,我們能發現同樣的情況,那些越是付出的人,越是對家庭成員有貢獻的人,越是被人厭惡和嫌棄。 就好比一個孝子,他過分尊重父母,甚至把父母的話當成是聖旨,不敢違背。這樣的人,他們只會被父母所厭惡。 就好比一個兒媳婦,她過分對公公婆婆好,可公婆卻不領情,認為這麼做是應該的。如此,在單方付出的情況下,她也就會受到傷害。 曾見過這麼一個事例。 王大伯家的二媳婦張小姐,她自從嫁到了王家之後,便一直操持家務,一邊辛勤地工作,絲毫沒有任何的怨言。 她的大嫂,不是什麼勤奮的人,只會動動嘴皮子而已。 但在王家長輩的眼中,張小姐卻比不過大嫂。而且,就連公婆都認為,還是大媳婦比較好,二媳婦就是喜歡裝模作樣。 在一次家庭的宴會上,張小姐前前後後在忙著,可就是因為做飯晚了一會,就被公婆冷眼相待,罵了幾句。 而大媳婦呢?她就陪親戚在外面剝著瓜子聊著天,翹著二郎腿,啥事都沒干,就獲得了別人的贊許。 在公婆看來,二媳婦每天那麼忙,就是想博得別人的關注和同情,這樣的人,最是討厭。 如此,那一天,張小姐受不了了,便對著公婆頂了兩句,然後就直接回到樓上,準備收拾東西回娘家。 可二兒子他自己也明白,妻子為家庭付出了很多,就是不受待見。他也不知道為何。便還是先勸她留下,然後拉著她向父母道歉。 後來,二兒子問父母,為何非要針對他的妻子呢,大嫂不也什麼都沒干嗎? 王大伯說了一句話:「這些東西一直都是她乾的,乾得不好,肯定是歸她的。」 聽到這里,二兒子明白了,原來不是自己的妻子不會做人,惹了父母生氣,而是她做得太多了,讓父母習慣成自然了。 所以說,在一個家庭中,越是單方面付出,而不懂得讓別人幫忙,不懂得讓別人也分擔一部分責任的人,越是處不好家庭的關系的。 03 從心理上看,其實人是一種易於習慣的生物。 就像你去做一件事,如果你做得多了,別人就會認為,這是你該承擔的責任。可他們自己也不知道,有一些責任,應該由他們來承擔。 為何他們會迷失,從而放棄了自己的責任呢?就是因為你把別人的那份責任也承擔了,你也就當了可憐的「老好人」。 在一個家庭裡面,如果有三個孩子,那該怎麼為父母養老呢? 如果說全部責任都讓大哥來承擔,那麼大哥將成為「吃力不討好」的那個人。而父母,也就會把全部的壓力都壓到他的身上。 這樣的結果,不過是其餘兩個兒子啥都不幹,就獲得了孝子的名聲。而大哥,除了幹活,就還是幹活,最終成為父母眼中的不孝子。 所以說,有些責任,就要攤分的。 就像照顧父母,必須是大哥有照顧的責任,其餘兩位也有照顧的責任。如此,才不會亂了套。 攤分責任還有一個優勢,那就是讓父母明白,誰才是真正待父母好的,而誰才是只會耍嘴皮子的不孝子。 那麼,「遠香近臭」的魔咒就會被打破。…
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有人向我們借錢的時候,尤其是親戚和好朋友,更是不好意思拒絕。 如果你剛遇到這種情況,很容易輕易就把自己的錢掏出去了。 要知道借錢容易要錢難,一句話:任何借出去的錢,能要回來,都是一筆意外之財。 日常生活,張口跟他人借款沒辦法,但相反,不願借又不願傷感情,仍然也不易。這裡邊的分寸感,把握好了,盆友也有得做,把握不太好,你倆很可能就掰了。 李軍和馬強,很多年盆友的情分。有一次,李軍對馬強張口了。 「近期手頭有點緊,能否借我點錢?」「借是多少?」馬強一些刁難,不由自主地問道。「能不能先借兩萬?」「嗯……現在我手頭上都不便捷。那樣吧,這裡有2000,你先拿來用,行嗎?」「2000不太夠,看在老友的份上,幫幫我,能否多借點錢?」「那看一下……」 實際上,那樣議價的溝通交流,最終,即便馬強把兩萬所有都借出去,李軍也不一定心存感恩,他會想:竟然也要議價,大家的情分,原先連這一點錢都不值得啊! 何況,馬強壓根就不願出借李軍這麼多,但他第一反應就問「借是多少?」,顯而易見錯的離譜了,為何? 「借是多少」一出入口,就失去拒絕借錢的極佳機遇 應對很多女朋友張口借款,馬強上去就把話題討論集中化在「借是多少」這個問題上,給李軍的暗示著是:能借+指不定還想多出借我點,那麼一想,李軍立刻提升了希望。 可問完的結果卻是,只給個零頭,李軍的希望,一下子從頂峰跌到低谷。他會想:你假如一開始也不準備借,幹什麼問金額呢?即然問了,至少借一半也行啊,只給個零頭……消磨討飯的呢? 最終,結果很可能便是,馬強儘管也借款給李軍了,但另外,也失去本來能夠獲得的人情世故,出力不討好;而李軍,即使取得了錢,也感覺受了污辱,內心不爽快。 借款時,每一個人到另一方內心,都是有一個相匹配的「感情金額」 我國從古至今,便是個人情社會,無論是親朋好友,或是朋友,在分別內心,簡言之,都多多少少與某一實際金額掛勾,這與親疏有別近遠、權益有挺大關聯。 親屬關係近點的、朋友情分好一點的、為人靠譜的,想要借的會多借點錢;關聯遠的、沒那麼交下的、為人差點兒的,想要借的會少給點。 例如,平常聯絡少的同學們朋友,忽然來借款,大家內心最多借個四五千,另一方能還則還,不還也也不寄希望於了;而平常聯絡較多的親戚借錢,我們可以依據具體情況,大幾萬元的也會借,但太多了自身也會心痛,還得每天惦記著另一方何時能還。 自然,這一「感情金額」,只能我們自己了解,是不可以取得台表面比照的,不然就變成很不留情面的事情。由於,你一直在他人那邊,一樣也有一個「感情金額」。 正由於那樣,當他人向大家借款時,她們個人感覺的哪個「感情金額」,跟大家心裡對其評定的「感情金額」,通常不是相匹配的,大部分狀況下,會小於大家評定的金額,這就尷尬了。 所以,一旦你提出「借多少」,把重點放在具體數額上,那你倆的關係,基本離破裂不遠了。 人情,一旦用具體數額來衡量,甚至還要討價還價,結果就是,兩個人都覺得自己虧了,彼此還不領情;再加上日後,一個不想還、一個催著要,不管是友誼還是親情,就在這種要債中,走向疲憊,最後破裂。 有層次地拒絕:別關心數額,先關心原因 遇到別人開口借錢,第一步,先別問「借多少」,而是問「為什麼」。 區別就在,你如果上來就問「借多少」,那接下來話題的重心,還是落在你身上,比如對方回「2萬」,那意思是「你借不借,看著辦吧!」但是,如果你問「為什麼要借」,那話題是落在對方身上,對方要提供原因、用合適的語句,來闡述他的理由。 另外,先問原因,一方面體現你關心對方生活,另一方面,也給自己下一步行動提供了思考空間。 而此時,對方提出的借錢理由,無外乎兩種: 救急比如對方親人病危需要錢,或者在明確的短時間內貸款周轉不開,等等,這種在保證真實的情況下,我們應該能幫則幫,畢竟,誰都有困難的時候。 但是,如果對方的數額過大,我們就要解釋清楚,在我們能力範圍內,給對方以援手,對方也不會挑理。 免息就是把你當免息貸款,為了省去跟銀行借錢的麻煩和那點利息。 比如對方想要買房、買車,或者其他大件兒。面對這種理由,一旦你借出去,以後,你們很可能就以催款關係為主,對方自覺點兒的,可能主動早點還你;不自覺的,就會躲著你,你們的關係,也會莫名其妙地越來越僵。 那一開始該怎麼委婉拒絕呢? 一方面,繼續深挖原因,取得對方信任,另一方,給一個自己借不出的相似理由。 比如,當對方說「買車首付不夠」時,你可以說,「理解理解,現在好點兒的車,確實太貴了。」千萬不要直白地質問對方:憑什麼要買超過自己能力的車子?為什麼不騎電動車?這樣顯得很不客氣。 你只有跟對方站在統一立場,取得對方的信任,對方也才好向你吐露實情:還不是丈母娘或老婆逼的,要面子不拉不拉。 這時候,你就可以給出一個同樣相似的理由,比如「這壓力我懂,最近也是,丈母娘過來幫我們看孩子,正琢磨換個大點的房子,現在的空間太小又擠,天天都少不了摩擦……」 你這樣一說,原來,大家都是為了自己的美好生活在努力,對方即使再不近人情,也不會說「你的美好生活先等等,先顧我的」這種話吧! 這樣一來,對方本來覺得他這個理由很有說服力,結果,你面臨跟他同樣的困難,他也就不好再糾纏你了,而且你們還可以一起抱怨,同病相憐,增進感情。 在社會上,不像在家或校園,不是每個人都有個好爸爸、好老師,能手把手教你怎麼說怎麼做,只能靠自己去學去積累,很多時候,你的臨場第一反應、第一句話就奠定了你自己未來發展的好壞 点阅: 4,798
01 衣著乾淨,是最好的態度。 如果你足夠留心,一定能在身邊發現這樣一些人: 她們或許相貌並不出眾,或許打扮並不起眼,然而看似平凡的表象之下,卻散發著獨特的吸引力; 她們簡潔、清爽、得體,令人舒服,像突然拂面的清風,讓人不自覺地留下良好的印象; 這種獨特卻又不張揚的魅力,叫乾淨。 林肯在一次面試中說:「一個人40歲以前的臉是父母決定的,但40歲以後的臉卻是由自己決定的。他要為自己40歲以後的長相負責。」 雖然四十歲的劃分標準未必準確,但林肯說的話其實是很有道理的。 如果說漂亮關乎外貌,常常得益於與生俱來的皮囊,那麼乾淨是關乎氣質的,來源於一個人的內在意識。 就像透過一個人乾淨的外表,常常能窺見一個人內在的澄澈。 就像透過一個整潔的屋子或房間,更能發現一個人對生活的熱情。 乾淨,是一個人的頂級氣質,就像流水一般,會滲進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哈佛商學院經過多年的研究,發現一個現象: 幸福感強的成功人士,往往居家環境十分乾淨整潔;而不幸的人們,通常生活在凌亂骯髒中。 一個人如果能把自己收拾得乾乾淨淨,就意味著他對生活有一份恭恭敬敬的態度。 和這樣的人交往,其臭如蘭,令人心曠神怡。 02 談吐乾淨,是最好的涵養。 俗話說:「你說出什麼樣的話,你就是什麼樣的人。」 要想知道一個人的人品、涵養,觀察他的談吐便可得知一二。 《禮記》里講:「水深而流緩,人貴而語遲。」 一個真正有修養的人,往往談吐乾淨,他們知道言語的力量,懂得顧及他人的感受。 生活中,總有一些人自以為是,一口否認對方,以凸顯自己的才能,然後以心直口快來為自己辯護。 常言道:「說出去的話,潑出去的水。」 自己的口癮解了,卻傷害了別人。 好好說話,是一種負責任、有涵養的表現。 很多時候,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說話前三思,話到舌邊留半句,給人留一份體面。 談吐乾淨,是一種風度,是不讓他人尷尬的體諒,是刻在骨子裡的涵養。 03 品行乾淨,是最好的口碑。 一個讓人羨慕的資本,不是擁有多少金錢,不是擁有美的外貌,而是自己的品質德行。 人品是我們行走於茫茫人海中的通關鑰匙,更是我們結識好友,進入乾淨圈子的優秀品質。 良心,是最硬的底牌,人品,是最好的口碑。有良心,人品好的人,走到哪都自帶光芒,都有知己朋友圍著,摔倒時有人願意伸出援助之手,遇事時有人願意雪中送炭! 品行乾淨永遠是我們最好的口碑! 04 圈子乾淨,是最高的品味。 有研究表明,人一輩子社交的範圍其實很小,因為人類智力將允許人類擁有穩定社交圈子的人數是150人。 而在這150人中,能給你錦上添花的人很多。但當你真的遇到困難需要幫助時,能夠雪中送炭的人寥寥無幾,這就是人性使然。 兩三知心好友,勝過萬千泛泛之交。 所以說,你認識多少人根本沒有意義,把無關緊要的人從圈子裡剔除,專心地去維護真正的益友,才是真正懂得生活的人。…
三毛曾說: 「當你學會了裝傻,懂得了扮啞; 就會發現,心知肚明的事不必言說,學會偽裝自己,才是最好的處世之道。 」 裝傻是心寬大度,不較真。 是內心清如明鏡,知道什麼話不該去說;明白什麼事不該去做; 是生活中一種低調的智慧和為人處世中適當的沉默。 它不是表面的偽裝,而是一種內心的涵養,一種處世的智慧。 人生最難得的,不是明白事理,而是學會難得糊塗,適當閉嘴,不爭對錯,默默努力。 1 . 鋒芒畢露,口不擇言,實屬不聰明 《天道》中有這樣一句台詞: 「人終其一生,要學會隱藏兩樣東西,一是心事,二是本事。」心事,要 藏在自己心裡,因為一旦說出來,就成了別人嘴裡的故事,眾人皆知; 本事,更是要掩藏五分,如果顯露太多的話,不僅會紮傷別人,也會殃及自己。 真正有才智的人,是不會鋒芒外露的。 鋒芒外露雖然會給自己帶來一時的快感,但也會給自己帶來一定的災難。 藏巧於拙,用晦而明,寓清於濁,以屈為伸;真涉世之一壺,藏身之三窟也。 真正聰明的人,都懂得低調內斂,處事有度。 一個人處世的態度,決定了他人生的高度。 2 . 低調內斂,匿影藏形,方為大格局 古人有云: 「鷹立如眠,虎行似病,正是它攝人噬人的手段之處。故 君子要聰明不露,才華不逞,才會有肩鴻任鋸之力量。」 有的老鷹站在那裡像是已經睡著了,有的老虎走起路來看著像有病的樣子,然而這卻是它們捕獵的手段。 動物都知道深藏不露,人更應該明白,要通過低調潛藏來達到自己的目標,才會擔負起大的責任。 人生在世,更要適時收斂自己,不能過於鋒芒畢露。 人可以不聰明,但不可以不理智; 懂得內斂的人,才能在生活中遊刃有餘。 低調做人,是務實、通權達變的生存智慧;也是一種韜光養晦、尋求生存的大謀略。 3 . 學會裝傻,懂得扮啞,才是最清醒 曾聽過這樣一句話: 「看破不說破,裝傻有智慧。」 一個成熟的人,懂得適時裝傻,適時沉默。 老子說:「…
有人問余光中: 「李敖天天找你茬,你從不回應, 這是為什麼?」 余沉吟片刻答: 「天天罵我, 說明他生活不能沒有我; 而我不搭理, 證明我的生活可以沒有他。」 有人問畢卡索:「你的畫怎麼看不懂啊?」 畢卡索說:「聽過鳥叫嗎?」 「聽過。」 「好聽嗎?」 「好聽。」 「你聽得懂嗎?」 心態不好,說穿了,就是心太小了。 心態的「態」字, 拆解開來,就是「心大一點」。 心若每天大一點,心態還怎會不好。 你生氣,是因為自己不夠大度; 你鬱悶,是因為自己不夠豁達; 你焦慮,是因為自己不夠從容; 你悲傷,是因為自己不夠堅強; 你惆悵,是因為自己不夠陽光; 你嫉妒,是因為自己不夠優秀…… 凡此種種, 每一個煩惱的根源都在自己這裡。 所以, 每一次煩惱的出現, 都是一個給我們尋找自己缺點的機會。 人生的每個抉擇都像是一個賭局, 輸贏都是自己的。 不管你壓的賭注大與小, 選擇了就沒有反悔的機會。 輸不起的人,往往也贏不了。 花是澆死的,魚是撐死的,人是氣死的……文章不長,卻很受用。 1、經常自己找氣生的人,即小心眼; 2、經常受別人氣的人,叫傭人; 3、經常自我生氣,也常氣別人的人,叫俗人; 4、經常讓別人生氣,自己卻不太生氣的人,叫偉人; 5、不論別人怎麼氣你也能淡然處之,叫高人;…
在生活中,你存在討好型人格嗎? 事事優先為別人考慮,哪怕自己不開心; 對他人說話小心翼翼,生怕別人不開心; 盲目迎合別人的觀點和看法,可能自己並不贊同; 但你有沒有問過自己:這樣的你真的舒心嗎? 高爾基說:「對人要好,但不要討好。」 討好所有人,最終,受傷的是你自己。 人生海海,我們一生總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眾口難調,自己舒心最重要! 1. 我們可以對人好 但不要討好 那些費力討好的,反而被辜負; 那些主動付出的,到頭一場空。 電影《芳華》里的男主,就有很多討好型人格的特質。 在文工團里,髒活累活、別人不願意做的活,全部都交給他。 甚至把自己上大學的機會都讓給了別人。 他是大家眼中的好人,可是在他出事被下放時,卻沒有一個戰友來送他。 就連年少成名的清華才女蔣方舟也透露自己不會在朋友家人面前表達真實情緒,而且在最親密的愛人面前,也是一味避免發生衝突,不想讓對方不高興。 但結局並不如人意,親密朋友甚少,甚至連男友也能隨意打電話辱罵她。 畢淑敏所言:「我們的生命,不是因為討別人喜歡而存在的。」 討好別人,未必能得償所願,反而會被看輕看低。 取悅別人,未必能被其珍惜,可能還會遭嫌棄。 2. 不講原則的忍讓 容易被人當軟柿子捏 《人間失格》里說:無論對誰太過熱情,就增加了不被珍惜的機率。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公式,叫100-1=0。 意思是,你對別人好100次,他可能都記不住。但只要有1次不滿足,就會抹殺之前所有的付出。 《月亮與六便士》中的主人公,面對同行的嘲笑,以為放低自己的底線幫助別人,就能讓別人對自己改觀。 結果別人非但不領情,還嘲笑他「看那個老實的矮冬瓜,就愛服侍別人」。 他的付出就像一場笑話,無底線的當老好人,不懂拒絕。 莫言也曾說: 「如果你勤勤懇懇,在單位有什麼事兒都大度忍讓。 那恭喜你,用不了多久,你就成為單位心照不宣的軟柿子。 什麼破事兒都會甩給你,誰都敢欺負你兩下子,加班幹活兒最多,升職加薪還偏偏沒有你。」 討好者把自己放在低入塵埃的位置,仰視著自己身邊的每一個人,卻唯獨忽視了自己。 而每一次討好妥協,都是在告訴別人,你是可以被隨意對待的。 3. 餘生,學會取悅自己 和相處舒服的人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