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句話,說透人生,越早明白越好!

四句話,說透人生,越早明白越好!

元代大臣史弼,在《景行錄》中說到: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禍;不自滿者受益,不自是者博聞。」

這話,簡直就是成年人的生存之道。

畢竟,誰的生活都不容易。

守住本心才能更好地掌握生活。

明代著作《薛方山紀述》中有云:

「人不自重,斯召侮矣。」

我們之所以遭受侮辱,恰恰是由於自己的言行不夠莊重。

《萬曆野獲篇》中有個小故事,就印證了這個道理:

名流賈實齋有個壞毛病:喜歡做對子捉弄人。

一日雪後,他披起貂裘出門散步。

正巧,有個姓倪的孩子穿著木屐走過。

這孩子出過天花,留下了一臉麻子,賈實齋見了,便叫住那孩子說:

「我用對對子考校你的學問。」

他清清嗓子,出了上聯:

「釘靴踏地泥麻子!」

賈實齋以「泥」字暗指對方姓氏,還嘲諷人家是個麻子。

誰知那小孩聽了也不惱,淡定對答:

「皮襖披身假畜生。」

路人哄堂大笑。

賈實齋羞愧難當,可也只能硬著頭皮說:

「對得好!」

抬高自己不該靠羞辱他人,那隻會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想要獲得他人的尊重,自己先要做到言行莊重。

否則,即便前一秒還高高在上,下一秒也很可能里子、面子盡失。

晏子出使楚國時,楚王取笑他身材矮小,特地開了個矮小的門洞給他。

晏子說:

「又不是出使狗國,為什麼要鑽狗洞?」

楚王只得從大門迎接晏子。

進門後,楚王又倨傲地說:

「齊國沒人了嗎?怎麼派來個矮子?」

晏子一笑:

「因為我最無能,只能來這裡。」

楚王只好安排酒宴招待。

又有人押小偷上殿,稱是齊國人,楚王趁機道:

「齊國人善於偷竊嗎?」

晏子面露疑惑:

「怎麼齊國人在齊國並不偷竊,到楚國就學壞了呢?」

楚王尷尬不已,終於停止了自討沒趣的行為。

人受辱時常常以為是技不如人,可實則不過是缺乏自重。

言行莊重體現著一個人內在的定力。

英國哲學家洛克曾說:

「一種天性的粗魯,使得一個人對他人沒有禮貌。」

無論何時,口出惡言都會失了身份地位,讓人嘲笑不自重的同時,自然丟失了尊重。

明代方孝孺有言:

「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規,行有所止。」

做人做事,得先學敬畏,才會懂得是非和分寸。

禰衡自恃有才,為人十分高傲。

他少年時便因文采和辯才出名,被孔融舉薦給曹操。

曹操起初很看重禰衡。

但被他多次辱罵和頂撞之後,曹操動了殺心。

然而礙於禰衡的虛名,曹操不方便親自動手,就將他推薦給劉表,打算借刀殺人。

劉表同樣對禰衡忍無可忍,可他人老成精,也沒輕易動手。又把禰衡送到黃祖帳下。

禰衡仍然狂傲,竟敢指著鼻子大罵黃祖。

可這次他沒那麼走運,因為黃祖是個粗人,一怒之下就要血濺三尺。

於是,禰衡這個天不怕地不怕的狂生,就這麼丟了性命。

天賦和才華,的確是一個人的資本,可以為奮鬥之路開闢些許捷徑。

但是,不該因此就恃才傲物,失去了敬畏之心。

一旦心無所懼、樂而忘形,就離惹禍上身不遠了。

《後漢書》中「四知先生」的故事,講的就是做人做事的道理。

「四知先生」名為楊振,他任荊州刺史的時候,曾舉薦王密為官。

王密感激於心,準備了重禮,特意趁著夜色前去向楊振致謝,並勸說到:

「恩人請收下吧,深夜無人知曉。」

不料楊振一口拒絕道: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如何說沒人知道呢?」

《圍爐夜話》中有言:

「立身之道何窮,只得一敬字,便事事皆整。」

一個人,無論身份貴賤、段位高低,心中有敬畏,必然不會壞了規矩、亂了方寸。

要對得起天地良心,遵循言行規範,謹守做人底線。

如此慎言慎行之下,便知什麼才是真正的無畏。

這才能一往無前,在心有所想時,事有所成。

北宋詩人林逋曾說:

「器滿則益,人滿則喪。」

要知道,天外有天。

在這個世界上,總有許多比我們厲害的人。

所以,人可以有傲骨,但絕不能有傲氣,否則,遲早要吃虧。

《史記》中記載了一個故事:

戰國時的將領趙括,自幼熟讀兵法。

每每談起兵事來,即使是父親趙奢這位身經百戰的名將,也時常處於下風。

漸漸地,趙括善兵事的名聲不脛而走,他也因此接替了老將廉頗,領戰長平。

可是他自詡熟讀兵書,一到長平就全面變更了作戰部署,甚至還擅自更改軍法。

趙括自命不凡,完全不聽副將諫言,導致趙國大敗。

趙括不僅自己戰死沙場,還連累麾下四十餘萬大軍被敵人坑殺。

經此一役,趙國元氣大傷,很快被秦國滅亡。

得不到好處,往往只是最溫柔的懲罰。

許多時候,不受益則受損,才是最殘酷的現實。

虛懷若谷,從來都是人最寶貴的一項能力,既決定人生的下限,也能不斷提高成就的上限。

至於能吸納多少有益的東西,取決於每個人氣量的大小。

三國時期,吳國重臣呂岱官至大司馬。

呂岱能夠位高權重、名聲顯赫,是因為能虛心接受批評。

徐厚就是呂岱難得的諍友,時常毫不留情地指出他的不足。

呂岱不但不惱,反而與之更加親近。

徐厚死後,呂岱俯身哭訴:

「徐厚啊!沒有你,誰還能指出我的過失啊!」

正所謂「滿招損,謙受益。」

那些有所成就的人格局都很大,一句難聽話不會讓他們憤怒,反而會促使他們自省。

以謙虛的態度深度思考,就能迎接更好的自己。

所以,有本事的人,往往謙卑虛心;聰慧的人,往往藏巧於拙。

俗話說:「驕」字不倒,前進不了。

自信是好事,過度自信卻是壞事。

有位年輕人對法門寺住持釋圓訴苦,稱自己酷愛丹青,卻找不到比自己優秀的人拜師。

釋圓聽後淡笑:

「老僧先看看施主畫技如何?就請畫組茶具吧。」

年輕人寥寥幾筆,便繪就一幅茶壺徐徐注茶的畫面。

也不怪他神態倨傲,看那茶氣氤氳、栩栩如生,便知他畫技非凡。

可釋圓卻說:

「施主畫錯了,杯子怎能畫在茶壺之下?」

年輕人一愣,問:

「大師,茶壺如果比杯子低,怎麼能把水注入杯中?」

釋圓撫掌大笑:

「施主既然懂得這個道理,就該把你的杯子放低才是。」

年輕人聽後頓悟,拜謝而去。

真正的智者明白:自以為是,只能封閉自我成長之路。

唯有真正意識到自己的不足,擺出虛心求教的姿態,才能博採眾長,不斷成長和進步。

《弟子箴言·崇禮讓》有曰:

「有一分謙退,便有一分受益處。」

水低成海,人低成王。把身段放低些,成功的機遇更多些。

大書法家柳公權年少時,曾寫:

「會寫飛鳳家,敢在人前夸。」

一個老漢看得直搖頭,說:

「這字沒筋沒骨、有形無體,也值得在人前夸?」

見柳公權一臉不爽,老人又說:

「城裡有個老人用腳寫字,都比你寫得好。」

柳公權便去拜訪城中那無臂老人,發現果然寫得極好。

於是他虛心拜師,得到一紙秘訣:

「寫盡八缸水,硯染澇池黑;博取百家長,始得龍鳳飛。」

柳公權從此發奮練字,終於自成一派,成為了書法名家。

不自以為是的人,樂於走出自鳴得意的小圈子。

認清自己的短處,才能看到他人的長處。

而向別人誠心討教,正是讓自己見識廣博的不二法門。

有人說:

「人應像菩薩,眼睛向下,常常自我反省;嘴角朝上,時時自我滿足。」

為生活打拚的成年人,累是肯定的,覺得苦也是應該的。

可縱使我們能夠暫停奔波的腳步,也不該拒絕叩問自身:

生活,是不是都由自己掌控?

反思,向來是飛躍前的準備。

通透,恰是生活變好的前提。

因此,請不要對這四個「不自」渾然不覺。

希望每個人年老時,都能對自己說:

「我一路走來,既從容又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