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相見不如懷念

人到中年相見不如懷念

天氣晴好的不像話,大寒的節氣,年前的臘月,出去外面走走,迎春花兒開了,玉蘭憋出了銀槍樣兒的花苞,湖邊的柳樹,遠遠的已有淺淺的綠意。叫上老公,開了車去附近的郊野田埂上,挖了兩大袋子土,回家準備趁著午後陽光好,給花兒換些土。

老公開車,我在副駕室里拿著個手機在周末的朋友圈裡閒逛。現在人都不怎麼發朋友圈了,我的朋友圈裡一大半都是工作有交際的朋友,每天會發公司的各類抖音、宣傳軟文,發這些東西有個好處,是每天都能看到與你一樣的人在「動」,壞處是你看到的都是清一色的朋友圈,從頭到下拉下來,就像打麻將摸了個「清一色」。

01

很巧,看到老同學素素朋友圈裡發了張小女兒的照片,孩子扎著朝天辮兒,穿著粉色的小棉襖,戴著個草莓口罩,在幾株開得正好的蝴蝶蘭前——只可惜孩子帶著大大的口罩,掩住了臉上應比花兒還燦爛的笑容。

這是在我家馬路對面的公園嘛,我一眼就認出,前幾天才和老公去那兒轉一圈,也恰巧看到了在溫室里舉辦的蝴蝶蘭展。

看發圖片的時間,是16分鐘前。我看到時是中午11點。我當時的第一反應是想在朋友圈下面留言,然後私信他們一家人過來一起吃個飯。

但我想了想,手滑了一下,沒有留言,也沒有發消息。

不錯,我們是很好的朋友,是那麼很小就在一起的朋友,我們一起上初中、高中,後來在不同城市念大學,又那麼巧地兜兜轉轉,六年前回到這裡,她在隨著老公從原來的城市調過來,在離我家不遠的地方教書。

我們關係一直很好——在我這裡,能聯繫二十年的關係,除了「很好」,沒有其它解釋,朋友在人生的列車裡上上下下,能維持長久,已屬不易 。我們算不上知音,但一直有聯繫,在這座城市裡,更像一種溫暖的存在,在我沒有搬來西區之前,我們都住在市中心的老城區,兩家晚上吃了飯去小公園遛彎兒,就能約著見個面。

雖然說很容易,但一年見面的機會也屈指可數。暑假了約著在一起吃頓飯,過年了約著在一起再吃頓飯,偶爾老家送來些東西,自己吃不完,送別人又怕人嫌棄,就約了晚上都去小公園散步,像接頭兒一樣,在棵老榆樹下的石頭凳子下坐會兒,聊聊孩子,聊聊工作,然後各自散去。

我給她送過母親送來的白菜和菠菜、小鹹菜,她給我送來過婆家自製的五香豆乾、腌糖蒜。她給我拿單位發的書店的購書優惠券,我送他公司發的福利按摩卡。

都不是大富大貴的人家,也有熟了,不客氣不矯情,給了就要,都不記得說謝謝之類的客套話。

02

最近的聯繫,應該是她大兒子中考,大夏天裡,她焦慮的臉上出了痘痘,因為報考在電話里聊了有兩個小時,我們說說話,又讓已經上了高中的我的兒子和他的兒子聊了聊,兩個半大小子也都熟,說來說去,情緒都穩下來。後來孩子的分兒出了,她知道擔心,在微信上留言說了,發通知的日子,我和老公都有些著急,因為作為一個「過來」的家長來說,這分兒有點小懸,還好,等到中午,她發信息來,說剛卡到線,錄了,真好。

然後,就是各自忙碌,她和老公都在學校教學,生活相對有規律,但二寶還小,又沒有老人幫忙,所以也是忙碌;我們兩口子都在企業,天天忙著上班,只休個周日,有時候還要加班。不聯繫,就是各自忙著,就是最好的消息。

我們都是兩年前搬的新家,搬家後就沒有在一起聚過,我搬家的時候沒有叫朋友聚,她也沒有。說有空了聚聚,但一直也沒有,我們都是清寡的人,可能別人不理解,但在我們覺得,這麼清素的關係,挺好。

是的,我們關係不錯,但並不緊密——在一個城市裡,住得近的時候還見幾面,現在搬了家,更是一年都沒有見過了,也會想念,但對想見的念頭,並不強烈。

回到上午那個看到她的小女兒出現在朋友圈的時候。

我給正在開車的老公說,素娟剛才發了照片,應該是帶著孩子在植物園。老公也知道我們是多年的朋友,就說,那你問下,中午一起過來吃個飯。

我笑他倒是熱情。他問我為什麼不發信息問一下。我說正在考慮,我在想,按道理,她要帶孩子來這兒,剛好是周日,她是知道我休息的,應該給我聯繫下,我中午給小妞做點兒好吃的,也許是她有其它的情況,如果想過來,她會聯繫我。

老公說,有道理,按道理,像你們這樣的關係,不會是猜心思,想見就見,不見也罷。

最終,我還是發了私信過去。我問她是不是帶孩子來了我們家對面的公園。她說是啊,可不是今天,是上周六,和他鄰居一家一起開車過來看蝴蝶蘭展的。

她在電話里說,我知道你沒有休息,所以沒有打電話,要是今天去的話,肯定會提前聯繫。

都沒有多說什麼,我說,假期有空再過來,聯繫下,我給你們做頓飯。

她樂呵呵地說,行啊,看情況,能聚就能下,不聚抽空打個電話。

我說,好。

住在一個城市,整整一年,我們沒有見過一面。同樣在一年裡沒有見過面的老友很多,有時候看到遠方的朋友發了動態在自己的城市,我也會自私地裝作沒看見——如果他想見你,就會打電話給你,不會通過朋友圈來告訴你,我來了,你約我吧。

03

在小城上班的時候,有一個姐妹,也是我二十多年的朋友,是兒子認的乾媽,我們也很少見面——不是很少,已經幾年了。

離了那個城市,我們的情誼一直在,聯繫不多,但彼此都知曉,是一生里難得的朋友了。 但依然是極少見,甚至極少聯繫,三五個月不打個電話,也是常態。

到了我們這樣的中年,似乎任何費心思的活動和計劃都不再感興趣。不願意參加六人以上的聚會,覺得一張桌子上擠六個大人已是聊天的極限,如果是一大桌子人一起吃飯,那一定是繞不開的聚餐或者工作,不作數的。

那英有一首老歌,我很喜歡:想見不如懷念,就算你不了解,我也要對你說,再見。

有些涼薄的意味,卻像極了中年人對待生活里人與事的態度。

朋友圈裡有幾百人,可真正讓你想在某一時刻必定要去見的人不多。如果有這樣的時刻,我會馬上告訴他或她,我很想她,我要去見她。

寫在最後:

但於我的生活里,更多的是,想見不如懷念。

你從我的世界路過,我們有過緣分或情誼,我一直記得。

而你從我的城市路過,如果你想見我,記得聯繫我, 但更多的時間,你一定如我一樣,就算知道住的酒店離你的小區只有一條街,我也只是在心裡默默地想想,然後,並沒有打電話給你。

以前還會用忙來找不聚會不見面的藉口,現在不會。

同學聚會,不去;能聚的自然會聚,不能聚的見了面,除了消耗僅存的美好記憶,並無更多的益處。

想見不如懷念,我會想你,偶爾想起你;但我並沒有特別迫切地想去見你——你也一定是這麼想的。

相見不如懷念,彼此安好,各自珍惜,有時更好過相見歡,最好友情的樣子,是清素且淡,人生至味是清歡——友情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