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經他人事,莫論他人非(深度好文)

未經他人事,莫論他人非(深度好文)

太宰治的《女生徒》中有這樣一段話:

「我肚子好痛,你指著遠處的山峰對我說:爬上山頂就好啦,上面風景絕佳。

我相信你說的是真的,但是我現在肚子真的好痛,痛得要死掉了。

你對我的腹痛視而不見,卻一個勁的告訴我再堅持一下。

人們只會說這樣的話。」

是啊,人世間的喜怒悲歡本就不相通,難過怎麼說得清楚,失落又怎能感同身受。

既如此,未經他人事,莫論他人非,就是對人最基本的尊重。

用自己的標準強求別人,是一種為難。

因為獵豹可以邁過的距離,在蝸牛眼中,卻是難以跨越的鴻溝。

為人處事,莫以己尺,度量他人。

聽過這樣一則寓言:

最擅飛行的老鷹教母雞飛翔,他們站在高高的山頂上,老鷹對母雞說:

「只要張開翅膀用力向前就可以展翅於藍天。

我可以,你也可以。」

故事的結局我們都可以料到,鼓足勇氣從山頂跳下來的母雞,哪怕竭盡全力扇動翅膀,依舊沒有在天際停留一秒。

它摔死了。

不要用自己的標準去難為別人,也不要因為別人的標準而放棄自己。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所謂完全絕對的人生標準,也沒有所謂完全合格的人生。

用過於一致的東西去要求一群人,這是不合理的。

正如美國詩人羅伯特·弗羅斯特在《未選擇的路》所寫:

「一片樹林裡分出兩條路,而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你一定要找到最適合你的路。

人生匆匆,有太多美好的事物等我們去欣賞,

別活在他人的嘴裡,也別讓別人決定自己的生活方向。

活出自己,讓平凡日子開出花來,就是一個人最舒服的生活狀態。

網上有這樣一句話: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這個星球孤獨的產物,因為我們都在經歷著,獨一無二的經歷。」

正是出於這種獨一無二的特性,使得別人無法感同身受我們的痛苦,反之亦如是。

於己驚天動地的悲傷,於人不過只是隨手拂去的塵。

人類的悲歡,並不相同。

我們只能孤獨地一個人行走,我們也只能做別人人生的旁觀者。

同樣的,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悲傷和快樂,別人也根本無法分擔。

因為這個世界上,從來不存在一個人能夠完全懂得另一個人。

在漫畫《東京巴比倫》中,有個婦女向皇昴流袒露了自己內心的苦痛。

皇昴流沉默了良久後,告訴她:

「對不起,真的對不起,儘管你遇到這麼多,你這麼難過,我還是感受不到你的痛苦的萬分之一。」

那位婦女頓時感動不已,兩人緊緊擁抱在了一起。

有人對這個情節感到很困惑:

為什麼皇昴流並沒有安慰對方,甚至回答的有些絕情,可這位婦女不僅不生氣,反而有些釋懷呢?

原來,這種不能感同身受的理解,恰恰是最真誠的安慰。

比起一句句蒼白無力的附和,不如一句無聲的擁抱,和一份靜靜的陪伴。

成年人的世界,懂比愛重要。

希望在你喪失表達欲的時候,總能有人溫柔的接住你的疲憊。

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

不聞人非,不視人短,不言人過,謹言慎行,是一個人頂級的修養。

管好自己的嘴,守住自己的心,給別人留餘地,也是給自己留退路。

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主人拿著一塊拖布去拖地板。但是拖了好久都拖不幹凈,地板依舊是髒兮兮的。

拖布生氣地對地板說:

「你怎麼這麼髒,我用了很大的力氣都拖不幹凈。」

地板看著拖布說道:

「你想讓我變乾淨,你得先把自己洗乾淨才行啊!」

拖布低頭看了看自己,很是慚愧,原來不是地板拖不幹凈,而是自己身上髒兮兮的。

古語有言: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能了解和認識別人的,是明智的人;能了解和認識自己的人,可謂是高明的人。

在指責他人前,一定要先好好檢視一下自己,了解認識自己的不足,

不驕傲,不自滿,才能更好地修煉自己。

韓寒曾說過:

「如果你不了解,你就閉嘴,因為你永遠不知道別人經歷過了什麼,如果你了解,那你就更應該閉嘴。」

說話掌握分寸,不揭人的短處,

對自己而言,是一種修養;對別人而言,也是莫大的幸運。

嘴下留情,心存善良,才能為自己帶來好運。

過好自己的人生,做那道最美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