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這一生,要三次悟自己

人這一生,要三次悟自己

《道德經》中有曰: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人這一生,要悟透三次,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楊絳曾說:

「人要成長,必有原因,背後的努力與積累一定數倍於普通人。」

對於這句話,演員於和偉作出了很好的詮釋。

剛剛落幕的白玉蘭頒獎典禮中,於和偉憑藉《覺醒年代》陳獨秀一角榮獲最佳男演員。

他將仲甫先生的睿智和熱血展現得淋漓盡致,眼神、台詞、面部表情皆是戲,教科書般的演技,讓觀眾過目不忘。

編劇史航曾評價他:

「梟雄小人,於和偉一人可以包辦。」

《大宅門》中視財如命的白占安;《軍師聯盟》中生性多疑的曹操,他都演繹得有血有肉,一舉一動十分到位。

這一切,都歸功於他年少時期的沉澱與藏拙。

於和偉大學時期就已經開始拍戲,片酬最高的時候1500元一集,在那個年代這是很高的收入。

可好景不長,走出校園後他一直沒有找到好的劇組,恰逢學院分配,便去了話劇團謀生。

這一待,就是7年。

他沒有自詡光彩熠熠,而是忘記此前所有作品,收斂鋒芒,潛心鑽研演技,哪怕微不足道的小角色,他也會拼盡全力去揣摩,讓它大放異彩。

終於,於和偉在《歷史的天空》里嶄露頭角,那一年,他32歲。

之後,他的演技之路猶如開了掛,但只有他知道,這一切是潛心積累後的爆發。

上天的垂青不會無緣無故,它看到哪些人把羽翼收斂起來悶頭努力,就會給予他們發光的資格。

前陣子閉關半年的「國民弟弟」易烊千璽引起熱議,而究其閉關原因,是為了專心拍攝電影《長津湖》。

為了更好的塑造角色,被譽為「圈內頂流」的他,放棄了曝光自己的機會,選擇潛心打磨演技。

正因如此,他在20歲的年紀,就獲得了電影金像獎的最佳新演員獎。

導演陳可辛也曾評價他:

「易烊千璽是一位特別有靈氣的演員,對世界的理解超出了他本身的年齡,我其實不太喜歡用年輕演員,我覺得演員不到30歲不太能演戲,但他是一個例外。」

有人說,人不輕狂枉少年,但這世上往往一山更比一山高。

真正的智者,是不顯山不露水,默默努力,把自己的能力做到風生水起。

老話說: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年少時,唯有懂得收斂鋒芒,學會低頭做事,才能經得住歲月的洗禮,掌握住人生的主動權。

聽過這樣一句話:

「放棄不難,但堅持一定很酷。」

人到中年,身邊充斥著各種誘惑,事業上羨慕別人薪資很高,生活中羨慕別人婚姻幸福。

可當你越是追逐誘惑,就會被慾望纏繞得越緊,唯有守好初心,才能撥雲見霧、望見曙光。

不由想起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的一段經歷。

作為央視名嘴,他不缺關注和資源,找他合作的節目接連不斷。

要知道,錄綜藝、做節目與主持人相比,既輕鬆又賺錢。

他卻表示:

「我也可以一個月掙2000萬,去當個評委啥的,雖然我當時心動了,心想著用不了多久,我就是一個真正的富人了,但我不會這樣做。

因為對我來說,錢,不是唯一衡量生活的標準。」

他認為自己現在所做的事,就是自己年輕時立志去做的事。

52歲的他一直奮鬥在新聞事業上,即使疫情期間,也堅守在一線連軸轉。

據統計,他錄了將近70期《新聞1+1》,為大家帶來最新疫情消息。

因為腦海里始終緊繃著這根弦,所以在去年春晚急需一份抗疫情景報告時,他只花了一個小時便趕製了出來,內容大氣感人,獲得一致好評。

而這份稱讚唯他值得,這是對他堅守崗位的肯定,也是他守護初心的最強力量。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漸漸發現,有些人走著走著就泯然於眾人,但有些人卻悄悄成為了行業中的佼佼者。

究其原因,無外乎八個字: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羅曼·羅蘭有一句話說得好:

「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人到中年,莫過如此,誘惑再多,也要固守本心,砥礪前行。

中年之行如逆旅,潮起潮落,順逆交加。

但越是如此,越要心態平和,認清方向,守住人生。

不管得失,都不忘初心;無論順逆,都心懷希望;這才是中年時該有的氣魄和膽識。

格力企業掌門人董明珠女士曾在一檔節目中談起自己的退休計劃,引起廣泛關注。

她表示自己拼搏一生,早已到了該放手的年齡,雖然她將半輩子的身心都融入到了企業的發展,但這並不代表自己不能離開。

她說,如果今天有人接替,我明天就可以退休。

網友們紛紛感慨:

「拿得起,放得下,這才是智慧的人生啊。」

人生是一場漫長的旅程,有急有緩,有緊有松,有張有弛。

如果年輕是奮鬥打拚的激情歲月,那麼年老就是回味收穫的安寧時光。

年輕時候要專注地忙,衝鋒陷陣、追逐一馬當先;年老之後就要悠然地閒,放慢腳步,坐看雲起潮落。

回首過往,嘗過苦辣,方知平淡就好;染過疾病,方知健康就好;邁過崎嶇,才知平安就好。

曾國藩說過:

「世上最好的活法,是細水長流。」

人生是一條大河,起於細微,奔涌於大海,在前半生的流淌中,難免會裹上沙,帶上泥。

所以歷經風雨之後,我們更需要慢慢流,淺淺淌,沉澱一切雜質,去除過多的冗餘,恢復清如鏡面的自我。

緩下來,細水長流,才是閱盡千帆之後對生命的正解。

網上流傳這樣一則故事:

女媧剛開始造人的時候,是用雙手,把泥巴一塊塊捏出形,捏出一個就是一個人。

後來,她索性直接扯起一根藤條,蘸泥水甩,落在地上一個泥點子,就成了一個人。

伏羲追問她原因,女媧回答:

「做人太累了,所以他們從出生的時候,就要習慣苦。」

佛說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

人的一生,從少年,到老年,每一步有每一步該做的事,每一步有每一步該背負的責任。

各有各的艱辛,也各有各的忙碌。

漫長人生路,人字好寫,卻難做;人字好念,卻難懂。

青蔥年少不知世事艱辛,人到中年嘗遍柴米油鹽,耄耋之年感慨流水不爭先。

人生很難一直是碧海無浪,平安順遂。

但,越是艱難處,就越是修心時。

人這一生,三萬餘天,在不同的階段需要領悟不同的人生真諦。

一撇起,一捺落,筆畫間鋒芒不露,恰似人在少年時,宜舍不能有,腳踏實地。

上頂天,下落地,結構上不偏不倚,如同人到中年時,須舍不當有,立正己路。

停滯迂迴,緩緩出頭,提筆時沉靜厚重,好比人到老年時,當舍不必有,享受生活。

回首往事,若能不悲過往,不懼未來,不愧此生,便不枉這一世。

願我們都能活出一個頂天立地,張弛有度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