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嘴,就是他最好的風水

一個人的嘴,就是他最好的風水

子禽曾問墨子道:

「多說話有好處嗎?」

墨子答道:

「蒼蠅、青蛙,白天黑夜叫個不停,叫得口乾舌疲,然而沒有人去聽它的。

但你看那雄雞,在黎明按時啼叫,天下震動,人們早早起身。

多說話有什麼好處呢?重要的是話要說得切合時機。」

在生活中,無論是為人,還是處事,我們都離不開必要的交流和談話。

有時,一句話說好了,就能將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有時,一句話說壞了,反而會惹是生非,推波助瀾。

其實,一個人的嘴,就是他的風水。

在《拊掌錄》里有兩則故事。

有一次,石曼卿乘馬遊覽報寧寺,牽馬人一時失控,馬驚走,他不慎墜馬落地。

侍從人員連忙把他攙起來扶上馬鞍。

行人見此,都聚攏來圍觀看熱鬧,甚至都以為他一定會大發雷霆,把這個牽馬人痛罵一陣。

不料,石曼卿卻慢悠悠地揚起馬鞭,對牽馬人說:

「幸虧我是石學士,如果是瓦學士的話,豈不早被摔碎啦?」

遇到一些難堪的場面,不必太在意。

有時,一句幽默的解釋,不僅表明了自己的大氣,也給了他人台階下。

還有一則故事。

北宋文學家蘇軾為人率性灑脫,平時交了很多好友。

有個名叫韓宗儒的人,經常與他書信來往。

韓宗儒喜歡吃羊肉,可囊中羞澀。

他偶然得知,名將姚麟許酷愛蘇軾的書法,於是拿著蘇軾的回信到姚麟許那裡換肉吃。

這件事,被蘇軾的另外一個朋友黃庭堅知道了,於是給蘇軾看玩笑地說:

「從前王羲之用字和道士換鵝,傳為美談。現在你的字卻被人拿去換肉了。」

蘇軾聽後,哈哈大笑。

又有一天,韓宗儒又嘴饞了,可翻箱倒櫃找不到蘇軾的回信。

他就連寫兩封信給蘇軾,還專門派人等回信。蘇軾回了六個字:

「今日寒食,斷屠。」

遇到一些為難的局面,不必太計較。

有時,一句幽默的回應,不僅表明了自己的態度,也保護他人的自尊。

卓別林曾說過一段話:

「幽默是智慧的最高體現,具有幽默感的人,最富有個人魅力,

他不僅能與人愉快相處,更重要的是擁有一個快樂的人生。」

其實,幽默是人際關係中,很好的潤滑劑。

有些話可以笑著說,就不要氣著講。有些話,可以軟著去表達,就不要硬著去對質。

當你學會用幽默的態度去為人處事時,就能緩解許多不必要的尷尬。

主持人蔡康永曾說:

「我不在乎說話之術,而在意說話之道,我的說話之道,就是把你放在心上。」

在生活中,我們很難去說服一個人。

每個人的立場不同,站位不同,只有當你站在別人的角度,替別人考慮時,你才容易被人信任。

在《三國演義》中,魯肅是孫權的軍師。

在赤壁大戰前,孫權還正猶豫要不要與曹操對決,並且當時很多許多大臣的意見都是主和。

當時魯肅知道此仗非打不可,但為了說服孫權,他還做了一番看似大逆不道的推斷。

他說,主公你想一想,如果曹操真的打來,文武大臣們誰都可以投降,我也可以,但唯獨你不能。

我們投降了還有封官進爵的機會,可以繼續過榮華富貴的日子,但主公你投降了,就只有死路一條。

沒想到孫權不僅沒有處罰他,反而聽了他的勸告,最後孫劉聯軍大破曹軍,取得了極大的勝利。

其實,有時勸人的言語,也不一定要多好聽,當你真心實意地為別人著想時,就能獲得他人的認可。

在《戰國策》中,有一則故事。

當時趙太后掌權,秦國要攻打趙國,於是趙國向齊國求助,

但齊國卻提出了要以趙太后的小兒子長安君為人質。

當時趙太后無論如何也不同意,甚至還說了,誰也不准在她面前勸諫,當時許多大臣們都束手無策。

但左師觸龍去見了趙太后,剛開始他並沒有直接說明來意,

先關心她的衣食起居,再從疼愛子女的角度對趙太后說,

沒有功勳的人是守不住地位的,如果趙太后真為長安君好,

就要讓他藉此機會為國立功,讓子民們徹底臣服。

於是趙太后聽了後,也就欣然地答應,把兒子送去當人質了。

其實,有時勸人的理由,也不一定要多高尚,

當你抱著理解和體諒他人的態度時,才能獲得他人的肯定。

在《資治通鑑》中有一則故事。

魏王攻陷了一座城池,大宴群臣。宴席之上,魏王問到任座,自己是昏君還是明君。

正直的任座卻說:

「大王是昏君。」魏王如被潑了一盆冷水,問:「何以見得?」

任座說:

「大王取得了城池,沒有按順序分給您的弟弟,而是分給了您的兒子,可見您是昏君。」

魏王惱羞成怒,令手下把任座趕了出去,聽候發落。

接著魏王問下一個臣子,這位大臣知道,此時為任重說再多好話也沒用,

於是他腦袋靈機一轉,立馬說:

「大王是明君。」

魏王心中暗喜,忙問:

「何以見得?」

這位大臣說:

「臣曾聽說明君手下多出直臣,現在大王手下有像任座這樣的直臣,可見大王是明君!」

聽罷,魏王趕快把任座重新請進來赴宴。

有時,面對不可避免的衝突,轉換一種表達,給到他人面子,就能挽回餘地。

還有一則故事。

有一回,乾隆問紀曉嵐:

「忠孝二字作何解釋?」

紀曉嵐答道: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是為忠;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是為孝。」

此話一出,乾隆要紀曉嵐以死明忠。當時,在不得以的情況下,紀曉嵐假意出去跳河。

不一會兒紀曉嵐又回到乾隆面前,乾隆笑問:

「你何以未死?」

紀曉嵐煞有其事地描述著,正要跳河時遇到了屈原。

屈原對他說,想當年楚王昏庸,自己才不得不死。可如今皇上如此聖明,你為什麼還要死呢?

乾隆聽後大笑,也就免了他的死令。

有時,面對不可逃避的難題,改變一種思路,給到他人誇讚,就能擺脫困境。

有一句話說:

「取象於錢,外圓內方。」

尤其在與人相處時,要找到一個令對方易於接受,且恰到好處的方式去溝通。

說話不必太直,太直容易得罪人。說話也不能太剛,太剛容易傷到己。

學誠法師曾說:

「你說的話,其實就是別人眼裡的你。大家都想改變自己的命運,好好說話,就是改變命運。」

當你說話的態度不同,方式不同,表達不同,就會帶來不一樣的結局。

有些話幽默著說,不要直白地說。有些話真誠地說,不要虛偽地說。

有些話圓融地說,不要強硬地去說。

你的旦夕禍福,有時恰恰藏在你的在嘴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