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言,容事,容人(深度好文)

容言,容事,容人(深度好文)

《宋朝事實類苑·祖宗聖訓》中講:

「以大度兼容,則萬物兼濟。」

若一個人有博大的胸懷,能夠做到兼容並蓄,則天地萬物都能與之和諧共生。

人活一世,就是一個不斷見天地、見眾生、見自我的過程。

容得下世間的千姿百態,便能經得起命運的跌宕起伏。

反之,便只能屈就在自己圍起來的方寸之地。

明代著名思想家薛瑄曾說:

「唯寬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載物。」

能容人者,無論是春風得意,還是虎落平陽,身邊總不乏支持他的人。

要知道,人海茫茫,有謙謙君子,亦不乏奸佞小人。容人者,總能看見他人的難處,

體諒世事的艱辛。對於那些傷害過自己的人,還能一笑而過,這是極高的修養。

晚清政治家左宗棠,桀驁不馴,目中無人,是出了名的暴脾氣。

他特別喜歡罵人,就連提攜他的曾國藩,也未能倖免。

曾國藩對左宗棠有知遇之恩,理應尊重才是。可左宗棠為人傲慢,未曾將曾國藩放在眼裡。

他在家中多次罵曾國藩「挾私」,家庭教師範賡,從初次聽時的尷尬,到最後變得厭煩。

但是,面對左宗棠的辱罵,曾國藩都是付之一笑。他曾在給咸豐皇帝的奏摺中高度評價左宗棠:

「剛明耐苦,曉暢兵機。國幸有左宗棠也。」

君子量不極,胸吞百川流。曾國藩能容人的氣度,終得天下人敬佩。

在當時,同為「晚清四大名臣」的「曾左」二人,朝廷多將曾國藩排在左宗棠前面,

為此,左宗棠非常不滿。

他問侍從:

「為何人都稱「曾左」,而不稱「左曾」?」侍從直言:「曾公心裡常有左公,而左公並無曾公。」

能容人者,因其可納百川,民心皆為之嘆服。而睚眥必報者,會因私德有虧,眾人自與之遠離。

有道是,大千世界,各有芳華。

不論布衣百姓,還是身居高位,每個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

看得見別人,容得下別人,向能人請教,為弱者鋪路,方能使腳下的路越走越寬。

真正強者,都是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他們不會躺在過去的成就裡指摘他人,更不會為了一己私慾而詆毀貶斥。

俗話說,量大方成事,樹大能遮陰。

確實如此。

成大事者,必是善於接受和包容,能在挫折中拼搏,在苦難中成長。

人生海海,山高水長。只有經得起風雨的洗禮,才能擁有堅硬的鎧甲,在人生路上披荊斬棘;

那些遇事一蹶不振的人,只會越陷越深,最終迷失在無盡的哀怨和忿懣中。

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其父司馬談逝世後,繼任太史令之職,並遵從父親遺願,

立志編撰出一部「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史書。

然而,世事難料。

將領李陵出征匈奴,遭遇埋伏後,寡不敵眾,戰敗投降。

消息傳回朝廷後,滿朝文武都在彈劾李陵的所作所為。

唯獨司馬遷站出來,向漢武帝進言,稱李陵品德忠良,驍勇善戰,屬精忠報國之將,

此次投降定是權宜之計,他日定會擇機回到中原。

不久,李陵投降匈奴之事被將領公孫敖「坐實」,

漢武帝盛怒之下,滅了李陵三族,司馬遷也被牽連入獄,遭受殘酷的「腐刑」。

受此大辱的司馬遷,並沒有一蹶不振,他深知責任重大,更加奮發圖強,

將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史書的創作當中。最終歷時十四年,嘔心瀝血完成史學著作《史記》。

《史記》,開創我國紀傳體通史的先河,因其史料豐富而翔實,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

魯迅曾評價《史記》: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有道是,曾經滄海,桑田依舊,除卻巫山,雲淡風輕。

大多數人的一生,都布滿了坎坷,倘若任其泥潭深陷而無法自拔,

糾結於過往的恩怨情仇、榮辱得失,只會看不清前路的方向,最終蹉跎了自己。

那些令人羨艷的成功者,只不過比他人多了一份豁達,

少了一份執念,多了一份從容,少了一份慌亂。

曾經看過一則佛教小故事:

寒山與拾得是佛教史上兩位著名的詩僧。

一天,寒山問曰:

「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騙我,該如何處置乎?」

拾得答曰:

「只需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深以為然。

心胸寬廣的人,必是良善之人,不會因為口舌之爭,而錙銖必較。

他們往往懷揣一顆慈悲的心,照拂眾生。

王安石變法時期,身為舊黨中堅力量的蘇軾,備受排擠,後因「烏台詩案」,被投入大獄。

在獄中關押了四個多月後,蘇軾謫居黃州,擔任團練副使,一個並無實權、受人監督的小官。

從文壇領袖、當朝太守,到人微言輕、無人問津,蘇軾陷入了人生低谷。

儘管如此,他仍然保持大家風範,沒有因為命運的不公而遷怒他人。

一日傍晚,蘇軾與友人一起踱步回家,一個醉漢迎面走來。

擦身而過時,醉漢失去平衡,令蘇軾躲閃不及,跌倒在地。

醉漢見狀,非但不賠禮道歉,反倒惡人先告狀,罵蘇軾走路不長眼。

年近50的蘇軾,倒地之後,久久才緩過神來。友人忿忿不平,欲替他爭辯,卻被蘇軾攔下。

他看向身旁不依不饒的醉漢,笑著說:

「這裡的人不認識我,實在有趣,我可以開闢一番新天地了。」

《道德經》上說: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不辯,即是容忍,是為人立世的修養與德行。

人到中年,內心愈漸成熟,看過了世事沉浮,自不會計較眼前得失。

人生終究是行自己的路,食自己的飯,與他人無關。

容他人置喙,守自我初心,不僅是寬恕他人,也是饒過自己。

西漢文學家劉向曾說:

「山銳則不高,水狹則不深。」

山太陡峭,自不會太高,水面狹窄,亦不會太深。

珠峰之所以為世界屋脊,是因為山麓廣袤。大海之所以深邃萬里,是因為煙波浩渺。

人的胸懷,自當如珠峰,如大海,吞得下山河,才能山高水闊。

能容人,出則受人敬仰,入則高朋滿座;

能容事,退則海闊天空,進則平步青雲;

能容言,守則修身養性,攻則如火如荼。

願我們都能成為胸懷博大的人,使人生之路周道如砥,鬱郁芬芳。